拆除實木地板時避免損傷周邊結構,核心是 “防護、有序拆解、控制力度”,重點針對墻面、踢腳線、門框、地面基層及管道等易受損部位做好保護和操作管控。
一、提前做好周邊結構防護
在拆除作業開始前,通過物理隔離和針對性保護,為周邊結構建立 “防護屏障”。
墻面與踢腳線保護
用美紋紙沿墻面與踢腳線的交接處粘貼,再覆蓋寬 30-50cm 的塑料布或硬紙板,并用膠帶固定,防止拆除時木屑、工具刮擦墻面膩子或乳膠漆。
拆除踢腳線前,先用美工刀沿踢腳線與墻面的縫隙反復切割,切斷可能存在的膠水粘連,避免直接撬動導致墻面表皮脫落。
門框與家具保護
用厚紙板或泡沫板包裹門框底部(高度≥10cm),并用膠帶固定,防止撬棍、地板碎片碰撞門框,造成漆面劃傷或木材破損。
周邊家具需移至非拆除區域,若無法移動,需用塑料布覆蓋,尤其注意家具腿部、邊角等易碰撞部位,可額外用軟布包裹。
地面基層與管道保護
拆除前確認地面基層(如水泥層、防潮膜)的狀態,若基層較脆弱,可在拆除區域邊緣鋪設紙板,避免工具直接撞擊基層導致開裂。
提前標記地面下隱藏的管道(如暖氣管道、水管)位置,拆除時避開這些區域,若需靠近管道作業,需用手鋸緩慢切割地板,禁止用撬棍暴力撬動,防止管道變形或破損。
二、按規范流程拆解,控制操作力度
合理的拆除順序和輕柔的操作方式,是避免損傷的關鍵,需杜絕 “暴力拆解”。
嚴格遵循拆除順序
步:先拆踢腳線,再拆地板。踢腳線需從一端輕輕撬動,待局部松動后,逐步向另一端拆解,避免整體拉扯;若踢腳線為嵌入式,需用薄撬棍從縫隙處緩慢分離,防止破壞墻面基層。
第二步:地板從遠離門口、管道的角落開始拆解。優先選擇有縫隙的地板作為起點,用美工刀切割鎖扣間的膠水(若為鎖扣地板),再用扁平撬棍插入地板下方 1-2cm 處,緩慢向上發力,使地板與基層分離,避免一次性用力過猛導致地板斷裂或基層受損。
針對性處理特殊部位
靠近墻面的地板:拆解時撬棍需與墻面保持 5-10cm 距離,避免撬棍頂端刮擦墻面;若地板緊貼墻面,可先用手鋸將地板邊緣切去一小段,再進行撬動。
帶釘子的地板:先用手電鉆或起釘器將釘子擰出或拔出,再拆解地板,禁止直接撬動,防止釘子斷裂殘留基層,或帶動基層材料脫落。
粘連嚴重的地板:若地板因受潮與基層粘連,可先用吹風機低溫檔加熱粘連處,軟化膠水后再緩慢撬動,禁止用錘子直接砸擊地板。
三、及時清理與動態檢查
拆除過程中同步清理廢料,并隨時檢查周邊結構狀態,避免隱患累積。
實時清理廢料
拆除產生的地板碎片、木屑需及時清理,堆放在指定區域,避免廢料堆積擠壓墻面、門框,或導致施工人員滑倒,間接造成結構損傷。
尖銳的木茬、金屬配件(如釘子)需單獨收集,并用布包裹,防止意外劃傷周邊結構或人員。
動態檢查結構狀態
每拆除 1-2㎡地板,需暫停作業,檢查周邊墻面、門框、管道是否有破損、變形;若發現墻面出現裂紋、門框移位,需立即調整拆除方式,必要時停止作業,修復后再繼續。
拆除完成后,檢查地面基層是否平整、有無空鼓,若基層出現小面積破損,需及時用水泥砂漿修補,為后續施工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