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陽棚高度計算需圍繞使用場景(站立 / 坐用)、安裝位置(墻面 / 地面)和功能需求(防碰頭、美觀) 展開,核心邏輯是 “滿足使用舒適度 + 適配安裝環境”,不同場景有明確的計算方法,具體如下:
一、核心原則:先定 “高度”,再調細節
無論哪種場景,高度計算都需先滿足 “防碰頭” 的標準,再結合實際需求調整:
站立使用(如商鋪門頭、陽臺活動區):高度≥220cm(適配成年人平均身高,避免低頭通行)。
僅坐用(如庭院休閑桌椅區):高度≥200cm(坐立時頭部上方有足夠空間,不壓抑)。
特殊場景(如設備遮陽、兒童活動區):設備遮陽需比設備處高 15-20cm(留通風間隙);兒童區高度≥180cm(兼顧與使用)。
二、分場景計算方法(直接套用)
1. 墻面安裝類(陽臺、商鋪門頭):按 “地面 / 地面參照物” 算
這類遮陽棚高度需結合 “安裝點高度” 和 “棚體自身結構”,避免遮擋門窗或招牌。
計算公式:
棚底離地高度 = 高度(220cm/200cm) + 預留調節量(5-10cm,應對地面不平整)
支架安裝高度 = 棚底離地高度 + 棚體框架厚度(如鋁合金框架厚 5cm,則安裝高度 = 225cm+5cm=230cm)
示例:
商鋪門頭需站立通行( 220cm),地面輕微不平整(加 5cm),框架厚 5cm:
→ 棚底離地高度 = 220cm+5cm=225cm
→ 支架安裝高度 = 225cm+5cm=230cm(確保安裝后棚底高度達標)
特殊注意:若門頭有招牌,需比招牌處高 30-50cm(如招牌高 250cm,棚底高度需≥280cm,不遮擋招牌)。
2. 地面獨立類(庭院涼亭、攤位棚):按 “內部使用需求” 算
無墻面依托,高度需兼顧 “內部空間” 和 “整體穩定性”,避免過高導致抗風差。
計算公式:
棚體總高度 = 內部使用高度(站立 240cm / 坐用 200cm) + 頂部結構高度(如尖頂高 80cm、平頂框架厚 10cm)
示例:
庭院涼亭需站立取物(內部 240cm),頂部為平頂框架(厚 10cm):
→ 棚體總高度 = 240cm+10cm=250cm
特殊注意:風力大的地區,頂部結構高度不宜過高(尖頂≤80cm),避免風阻過大導致棚體晃動。
3. 移動類(車載、露營棚):按 “收納與使用平衡” 算
需同時滿足 “使用時不碰頭” 和 “收納后不占空間”,高度需適配存放位置。
計算公式:
展開后高度 = 使用高度(坐用 180cm / 站立 200cm,移動棚多為坐用)
收納后高度 ≤ 存放空間高度(如后備箱高度 30cm,收納后高度需≤25cm)
示例:
露營棚供坐用(展開 180cm),后備箱高度 30cm:
→ 展開高度 = 180cm(滿足坐用)
→ 收納后高度設計為 25cm(≤30cm,可放進后備箱)
三、2 個關鍵提醒(避免算錯)
測量工具:用鋼卷尺垂直地面測量,避免傾斜導致數據偏差(如墻面安裝時,需確保卷尺與地面垂直,而非沿傾斜墻面量)。
預留余量:地面不平整或有臺階時,需按 “處地面” 計算高度(如陽臺有 5cm 高臺階,需以臺階上方地面為基準算高度,避免臺階處碰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