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遮陽棚尺寸需分場景(墻面安裝 / 地面獨立 / 移動款)、按 “固定點→覆蓋區→預留量” 三步來測,重點記錄關鍵尺寸(如寬度、伸出長度、高度),同時避開障礙物(如窗戶、管道),具體方法如下:
一、墻面安裝類遮陽棚(陽臺、商鋪門頭):核心測 “墻面固定寬度 + 伸出長度 + 安裝高度”
這類遮陽棚需依托墻面固定,測量時要以 “墻面可利用區域” 為基準,避免遮擋門窗或影響通行。
步:測 “墻面固定寬度”(決定棚的寬度)
找到墻面用于安裝支架的 “兩個固定點”,用卷尺水平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到厘米)。
注意:若墻面有窗戶、空調外機等障礙物,需避開,固定點需在障礙物兩側(如陽臺墻面有窗戶,固定寬度需測 “窗戶左側到陽臺左側” 或 “窗戶右側到陽臺右側” 的距離)。
示例:陽臺墻面可固定區域從左到右測為 300cm,則遮陽棚寬度建議按 295-300cm 設計(預留 5cm 容錯)。
第二步:測 “伸出長度”(決定棚的覆蓋深度)
從墻面往外,測量 “需要覆蓋的區域長度”(如陽臺需覆蓋到護欄外 50cm,或商鋪門頭需覆蓋到門前 120cm)。
注意:伸出長度不宜過長(軟質面料棚建議≤150cm,硬質 PC 板棚建議≤200cm),避免抗風能力下降;若需覆蓋大面積,可分多個棚拼接。
示例:商鋪門頭需覆蓋門前 1.2 米區域,伸出長度就測 120cm,定制時按 120cm 做(無需額外加量,避免超出需求)。
第三步:測 “安裝高度”(決定棚的離地距離)
從地面(或陽臺地面)垂直向上,測量 “支架安裝點的高度”(需保證棚底離地高度≥220cm,避免碰頭)。
若安裝在門頭上方,需測 “門頭點到地面的高度”,棚的安裝高度需比門頭高 30-50cm(如門頭高 250cm,安裝高度建議 280-300cm,不遮擋招牌)。
二、地面獨立類遮陽棚(庭院涼亭、戶外攤位):核心測 “地面可用區域 + 整體高度”
這類遮陽棚無墻面依托,需測量地面可占用的 “長 × 寬”,同時考慮棚體高度與使用需求匹配。
步:測 “地面長 × 寬”(決定棚的覆蓋面積)
用卷尺在地面標出 “需要覆蓋的區域”(如庭院桌椅區是 200cm×150cm),測量該區域的外長和外寬(即棚的底部框架尺寸)。
注意:若地面有花壇、臺階,需避開,尺寸以 “平整且無障礙物的區域” 為準;若需預留行人走動空間,可在覆蓋區外額外加 30-50cm(如桌椅區 200cm×150cm,地面尺寸可測 230cm×180cm)。
第二步:測 “整體高度”(決定棚的內部空間)
從地面垂直向上,測量 “希望的棚內高度”(站立使用需≥240cm,僅坐人可≥200cm)。
若為尖頂棚,需額外測量 “頂高”(從棚底框架到尖頂的高度),避免過高影響穩定性(風力大的地區,尖頂高度建議≤80cm)。
三、移動類遮陽棚(車載、臨時活動):核心測 “收納尺寸 + 使用覆蓋區”
這類遮陽棚需兼顧 “使用時的覆蓋需求” 和 “收納后的存放空間”,測量時要雙重考慮。
步:測 “使用覆蓋尺寸”
按實際使用場景測(如車載遮陽需覆蓋車窗,就測車窗的長 × 寬,再各加 10cm;臨時攤位需覆蓋 150cm×200cm 的貨物區,就測 150cm×200cm)。
第二步:測 “收納空間尺寸”
測量存放位置的容納尺寸(如后備箱可放的長 × 寬 × 高),并告知商家,確保收納后的棚體尺寸≤存放空間尺寸(避免買后放不下)。
四、3 個關鍵測量提醒(避免出錯)
工具選對:用 “鋼卷尺”(比軟尺),測量時保持卷尺水平 / 垂直,避免傾斜導致數據偏差。
多次測量:同一尺寸測 2-3 次,取平均值(尤其是墻面不平整時,避免單次測量誤差)。
標記障礙物:測量時用粉筆在墻面 / 地面標記障礙物位置(如水管、插座),并告知商家,方便設計時避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