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需覆蓋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景,形成的素養體系:
家庭禮儀:奠定禮儀根基
家庭是禮儀教育的課堂,重點培養孩子對家人的尊重與責任。包括日常問候(早晚安、出門 / 回家告知)、餐桌禮儀(不挑食、不搶菜、飯后幫忙收拾)、長輩相處(不頂嘴、主動關心、恰當稱謂)、家庭分工(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整理自己的房間)等,核心是讓孩子懂得 “家人之間也需要禮貌與包容”。
社交禮儀:搭建溝通橋梁
聚焦孩子與同伴、陌生人的互動,培養友好溝通的能力。核心包括禮貌用語的靈活使用(“請”“謝謝”“對不起” 的場景化運用)、傾聽習慣(不隨意打斷他人說話、眼神專注)、分享與合作(主動分享玩具 / 想法,學會協商配合)、拒絕與接納的藝術(禮貌回應邀請,不傷害他人感情),以及基本的肢體禮儀(微笑、適度擁抱、揮手告別)。
公共禮儀:適應社會規則
培養孩子在公共空間的規則意識,做到不影響他人、愛護公共環境。主要涵蓋:保持安靜(圖書館、電影院等場所不大聲喧嘩)、遵守秩序(排隊不插隊、上下樓梯靠右行)、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破壞公共設施)、特殊場景禮儀(做客不隨意翻動他人物品、待客主動迎接、公共交通上禮讓老弱)。
個人禮儀:塑造良好形象
關注孩子的自身儀容與行為細節,體現自我尊重。包括保持整潔(勤洗手、剪指甲、整理衣物)、著裝得體(根據場合選擇衣服,不穿睡衣進公共場合)、言行得體(不說臟話、不做惡作劇、站坐有姿),讓孩子明白 “良好的個人形象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基本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