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雞苗養殖中濕度異常,核心是 “提前規劃 + 過程管控”,需從養殖前的環境準備、養殖中的日常管理兩方面入手,通過源頭控制和動態調整,避免濕度過高或過低,為雞苗創造穩定環境。
一、養殖前:做好環境與設施準備,從源頭規避風險
提前優化雞舍結構和設備,為后續濕度控制打下基礎,減少養殖中異常情況的發生。
優化雞舍通風與排水設計
雞舍兩側預留可調節通風口(上部用于低溫時通風,下部用于高溫時通風),確保空氣能自然對流,避免濕氣積聚。
地面做好防水處理,鋪設水泥地面并設置輕微坡度(坡度 1%-2%),方便清理積水,防止地面返潮導致濕度升高。
準備控濕相關物資
提前儲備干燥墊料(如稻殼、鋸末),確保足量且儲存于干燥環境,避免墊料本身受潮(受潮墊料會直接增加舍內濕度)。
根據養殖規模準備吸濕材料(如生石灰、活性炭)和增濕工具(如淺口盆、噴霧器),一旦濕度偏離,可快速啟動調整。
校準監測設備
提前校準濕度計,將其固定在雞苗活動區域(遠離熱源、通風口和飲水器),確保監測數據準確,避免因設備誤差導致誤判。
二、養殖中:精細化日常管理,動態控制濕度
通過規范操作和實時觀察,及時干預可能導致濕度異常的因素,維持濕度穩定。
1. 科學管理飲水與清潔,減少多余水分
飲水器選擇與維護:使用乳頭式或鐘式防漏水飲水器,每天檢查 1-2 次,及時更換損壞部件,避免飲水外溢;若用淺盤飲水,需在盤下墊托盤,接住溢出的水并定期清理。
控制清潔用水:清潔食槽、飲水器時,用濕抹布擦拭即可,避免用水沖洗地面;若必須沖洗,需在沖洗后立即用干抹布吸干水分,并用風扇加速干燥。
及時清理糞便與墊料:每天巡查墊料,發現被糞便、飲水污染的潮濕區域,立即更換干燥墊料;3 周齡后雞苗排泄量增加,可每 3-4 天局部更換墊料,防止糞便發酵產生濕氣。
2. 合理通風,平衡溫濕度
按日齡調整通風:1-10 日齡(高濕需求期),每天中午通風 1-2 次,每次 10-15 分鐘,避免過度通風導致濕度過低;22 日齡后(低濕需求期),可增加通風頻率,每天通風 3-4 次,每次 20-30 分鐘,幫助排出多余濕氣。
通風時兼顧溫度:通風前先查看舍溫,若溫度低于當前日齡標準(如 10 日齡低于 28℃),需先提升溫度 1-2℃再通風,避免通風導致溫度驟降的同時,防止濕氣無法排出。
3. 觀察雞苗狀態,提前干預
每日觀察 3 次:早、中、晚各觀察一次雞苗狀態,若發現羽毛蓬松(可能濕度低)、雞爪潮濕(可能濕度高)等異常信號,立即查看濕度計,確認濕度是否偏離適宜范圍。
分階段預判風險:陰雨天或夏季高溫高濕天氣,提前減少飲水器水量,增加墊料更換頻率,并準備好吸濕材料,防止濕度驟升;冬季供暖期,注意通風與增濕結合,避免暖氣導致空氣過于干燥,可在保溫燈旁放置溫水盆,維持濕度。
三、不同階段的針對性預防重點
根據雞苗日齡對濕度的需求差異,制定差異化預防策略,控制濕度。
1-10 日齡(高濕需求期):重點預防濕度過低,可在舍內放置溫水盆,定期檢查墊料濕度,避免墊料過于干燥;同時避免飲水外溢,防止局部濕度過高。
11-21 日齡(平衡期):通過 “少量多次通風” 維持濕度穩定,每天監測墊料和地面濕度,及時清理潮濕區域,防止濕度偏高或偏低。
22 日齡后(低濕需求期):重點預防濕度過高,增加通風頻率,及時清理糞便和墊料,陰雨天可在舍內角落放置生石灰袋,輔助吸濕,避免濕度超過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