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苗受涼后,濕度應穩定控制在 55%-65% 之間,這個區間既能避免高濕滋生加重病情,也能防止低濕刺激呼吸道,為雞苗恢復創造適宜的環境。
一、核心濕度范圍的確定原因
這個濕度范圍是結合受涼雞苗的生理特點制定的,主要基于兩點考慮:
避免高濕風險:受涼后雞苗抵抗力下降,若濕度高于 65%,易導致雞舍內、霉菌滋生,可能誘發腸道疾病(如白痢)或呼吸道疾病,加重身體負擔。
防止低濕危害:若濕度低于 55%,空氣過于干燥,會刺激雞苗本就脆弱的呼吸道黏膜,可能加劇咳嗽、呼吸急促等受涼后的不適癥狀。
二、不同初始濕度的調整方法
需根據雞舍當前實際濕度,分情況采取措施,將其調整到 55%-65% 的目標范圍。
初始濕度偏高(>65%)
及時清理潮濕墊料(如被糞便、飲水污染的區域),更換為干燥的稻殼或鋸末,減少水分來源。
選擇中午外界溫度較高時,開啟雞舍上部通風口(避免冷風直吹雞苗),每次通風 10-15 分鐘,排出多余濕氣,通風后立即關閉以維持舍溫。
禁止向地面灑水,清潔時用干抹布擦拭,避免額外增加濕度。
初始濕度偏低(<55%)
在保溫燈下方放置淺盆,裝入溫水(水位不超過 2 厘米,防止雞苗溺水),通過水分自然蒸發提升局部濕度。
小規模養殖可少量灑水:每次每平方米地面灑 50-100 毫升溫水,灑水后關閉通風口 30 分鐘,待濕度升至目標范圍后再恢復正常通風。
避免使用冷水,防止水溫過低導致局部溫度下降,加重雞苗受涼應激。
三、調整后的維持要點
濕度達到目標范圍后,需做好日常監測與維護,避免再次偏離。
用濕度計實時監測:將濕度計放在雞苗活動區域(避免靠近熱源或通風口,防止數據不準),每天至少查看 3 次,確保濕度穩定。
結合溫濕度聯動調整:若后續調整舍溫(如受涼緩解后逐步降溫),需同步觀察濕度變化,例如降溫時若濕度升高,可適當縮短通風間隔,保持濕度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