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技術的融入不斷拓展城市規劃模型的邊界,使其從 “靜態展示工具” 升級為 “動態決策支持系統”,核心革新方向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大數據與 AI:讓模型 “會思考”
傳統模型依賴人工輸入數據與分析,效率低且主觀性強;而大數據與 AI 技術的引入,讓模型具備 “自主學習、動態優化” 的能力。例如:
通過采集手機信令數據、共享單車騎行數據,可分析城市人口流動規律,優化公共交通線路布局;
利用 AI 算法訓練交通預測模型,可實時根據天氣、節假日、大型活動等因素,調整交通管控策略,緩解擁堵;
基于建筑能耗大數據,AI 模型可自動優化建筑的朝向、窗戶面積,降低建筑能耗,助力 “低碳城市” 規劃。
(二)虛實融合技術:讓模型 “可交互”
VR/AR/MR(混合現實)技術打破了 “模型與用戶” 的物理隔閡,實現 “沉浸式體驗” 與 “實時交互”:
在規劃方案評審中,決策者可通過 VR 設備 “行走” 在未來的城市中,直觀感受建筑高度是否影響景觀、道路寬度是否滿足通行需求;
在施工階段,施工人員可通過 AR 眼鏡將 BIM 模型疊加在施工現場,對比設計圖紙與實際施工進度,及時發現偏差;
在公眾參與環節,MR 技術可讓公眾用手機掃描現狀街道,實時看到未來規劃后的效果(如現狀空地變為公園),提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三)跨平臺協同:讓模型 “可共享”
傳統模型多為 “單一工具、單一團隊” 使用,數據難以共享;而現代數字模型通過 “云平臺” 實現跨部門、跨專業的協同:
規劃部門、建設部門、交通部門可通過云端共享 BIM 模型,避免 “信息孤島”,例如,規劃部門確定道路紅線后,交通部門可直接在模型中設計公交站點,建設部門可同步開展管線預埋設計;
云平臺支持多終端訪問(如電腦、平板、手機),設計師可在現場通過平板修改模型,決策者可在辦公室實時查看修改結果,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