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自動化設備就像 “定制西裝”,專為特定生產需求設計。從客戶提需求到設備落地投產,要走過一套完整流程,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步是 “吃透需求”。就像裁縫量尺寸,工程師要蹲在客戶車間記錄細節:產品多大、每分鐘要做多少個、工人現在頭疼的工序是什么。某電子廠想自動化組裝手機充電器,工程師發現人工插線常出錯,便把 “插針定位精度 ±0.1 毫米” 寫進需求表,這是后續設計的根本。
接著進入 “方案設計” 階段。用 3D 軟件畫出設備大致模樣,確定核心結構:是用傳送帶送料,還是機械臂抓取?動力選伺服電機還是氣缸?方案得給客戶 “看圖說話”,某食品廠的包裝機方案改了 3 次,才確定用轉盤式結構配合視覺識別,確保餅干排列整齊。
然后是 “詳細設計與采購”。把方案拆成零件圖,小到螺絲釘型號,大到機器人品牌都要明確。采購時要算好賬:進口導軌精度高但貴,國產件性價比高卻要提前測試壽命。某汽車配件廠的檢測設備,因選錯傳感器型號導致返工,耽誤了兩周工期。
組裝調試是 “實戰演練”。零件配齊后像搭積木一樣組裝,然后反復測試:速度提上來會不會卡料?換個批次的產品能不能兼容?老練的調試師傅帶個筆記本,記錄下 “第 37 次測試時,氣缸推力調至 50N 穩定” 這類細節。
后是 “交付與售后”。教客戶操作設備,留下說明書和維修手冊。就像買電器送保修卡,設備運行頭三個月要每周回訪,某鋰電池廠的疊片機就是靠及時上門調整參數,讓客戶產能提升了 40%。
這套流程環環相扣,少一步都可能出問題。記住:非標設備的核心不是 “做機器”,而是幫客戶解決實際生產的 “痛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