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苗養殖中,光照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對其生長發育、健康狀態及行為表現產生不利影響,具體如下:
一、光照時間過長的影響
過度消耗能量,影響生長速度
烏雞苗在光照下會保持活躍狀態,頻繁活動、采食。若光照時間過長(如超過 20 小時 / 天且持續較久),會導致雛雞能量消耗過多,用于生長的營養分配減少,表現為增重緩慢、體型瘦弱,甚至出現發育遲緩。
干擾休息,降低
雛雞需要充足的休息來恢復體力、促進機體修復。過長光照會壓縮休息時間,導致雛雞疲勞、應激累積,下降,易感染腸道疾病(如球蟲病)、呼吸道疾病等。
誘發啄癖等異常行為
長時間光照(尤其是強光配合長時長)會使雛雞煩躁不安,增加爭斗、啄羽、啄肛等啄癖的風險。雖然雛雞階段啄癖發生率較低,但長期刺激可能導致群體秩序混亂,部分雛雞因受傷引發感染死亡。
增加養殖成本
人工照明時間過長會直接提高電費成本,尤其對規模化養殖而言,長期累積的能耗損失較為明顯。
二、光照時間過短的影響
采食飲水不足,導致營養不良
烏雞苗的采食、飲水行為主要依賴光照。若光照時間過短(如低于 8 小時 / 天),雛雞無法獲得足夠的進食時間,易出現饑餓、脫水,表現為體重不增、羽毛稀疏、體質虛弱,嚴重時會因營養匱乏導致死亡(尤其 1-2 周齡雛雞,對饑餓耐受能力差)。
環境適應能力差,易引發應激
雛雞出殼后需要在光照下熟悉料槽、水槽位置。若光照時間過短,雛雞可能因環境陌生而不敢活動,進一步減少采食機會,形成 “少食 - 體弱 - 更不敢活動” 的惡性循環,增加應激死亡風險。
影響維生素 D 合成,阻礙骨骼發育
光照(尤其是自然光)是雛雞合成維生素 D 的關鍵條件,而維生素 D 能促進鈣、磷吸收,保障骨骼發育。光照過短會導致維生素 D 缺乏,引發佝僂病(表現為腿軟、站立不穩、骨骼彎曲),影響雛雞后期生長性能。
總結
光照時間對烏雞苗的影響核心是 “平衡采食與休息”:過長導致能量浪費、健康受損,過短導致營養不足、發育受阻。實際養殖中,需根據日齡逐步調整光照時長(遵循 “初期充足、逐步遞減” 原則),并結合雛雞的狀態(如采食是否積極、分布是否均勻)靈活微調,以減少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