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車的普遍價值不高。占有很大市場份額的1-3.5噸柴油叉車,市場價格不高,企業通過自有資金可以輕易購買,從而影響租賃業的發展。
2、二手車的存在。相對發達國家而言,國內還沒有出現叉車報廢制度及二手車的認證管理,致使叉車使用周期長,二手車流通隨意,從而限制叉車租賃業的發展。
3、分期付款銷售模式存在。由于叉車制造的準入門檻,大量通用零部件的存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也不到位,導致不斷有新生力量加入叉車制造行列,加劇了銷售領域的競爭,促進了分期付款行為的產生。
4、叉車配件維修市場的低門檻及無序競爭,降低了用戶自購叉車的用車成本。
5、叉車用戶的成本意識薄弱。應該說,國內叉車租賃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外資企業的帶動。在推介租賃業務的時候,很少有企業認真計算過自購叉車的使用成本,都是想當然地將租金與叉車購買價格進行對比,而忽略了自購叉車的資金機會成本、管理成本、叉車折舊損失、購買風險等因素。
6、國人的“面子”意識。在某些區域企業主看來,租賃叉車會被他人看成是一種企業缺錢的表現。
7、“我有,我放心”的錯誤意識。在某些企業主看來,租賃的叉車,不是自己的資產,控制權在別人手里,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8、叉車租賃企業的規模太小,無法讓租賃的需求方放心。特別是一些非常規的車輛、高價值的車輛,再出現故障時能提供備用車輛的叉車租賃企業極少。目前國內很多大型公司、物流公司、電子商務配送企業在全國在全國核心區域都有自己的分支機構、物流中心,而可以提供意義上的全國性的叉車租賃服務的企業也還沒有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