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武術,是以中國為地域范圍、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始延衍流傳、如絲充滿、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襲、停止戰斗為導向的技術應用,是一門包含武術與武德的傳統學系,是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
中國傳統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快樂通融。
傳統教育在于言傳、身敎。文在言傳,武在身敎。身體力行是敎、身正法明是敎、以身作則是敎、上行下效(敩)是敎。武化,是身體力行的敎化過程。

積極主動的行動方略
武術中守、護、防、衛等,是我族武術應用中積極主動的行動方略。
守,從宀,從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來表示:掌管法度。
護,護,從言從蒦(huo)。以言語勸慰使之不受侵害。
蒦,從又(手)持萑(huan),以手抓獲盜賊。
萑,huan,從艸(cao)從隹(zhui)。指密生蘆葦、盜賊出沒。后代指賊之巢穴、或盜賊本身。
防,從阝(fu,阜)從方。本義:堤壩。
阝,土山;方,并行的兩船。合起來的意思是,用高起來的堤壩防止來自于水(路)的侵襲。
衛,衛,從行從韋。指在大道上遵循指定路線和規則,來回巡邏。(如,衛星:繞行星運行的單個天體。)
韋,從舛從囗(wei,通圍wei),囗置舛之間。舛,雙腳相背而舞動;囗指代路線、規則。(如,偉人,與 凡人相背,遵循大規則行動之人。)
從以上可見,守、護、防、衛均是專業技術,從最基本的守、掌握法度,到用語言曉之以理使其免受侵害,到修筑堤壩、來回巡邏,無一不是周密籌劃、專業的、主動積極的行為;而并非 “被動”、“不動”的行為。
與攻、擊、侵、襲等本質不同
守、護、防、衛的行為,與攻、擊、侵、襲等行為,在行為特征上有本質不同。前者能在對方發起行動時,可針對其行為、采取相應的的反制舉措,是“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的前攝行為,保障到更高的獲勝行動結果。此等,是我族自上古文明繁衍至今,穿越時、空,得以綿延留存的核心文化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