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南地區木材工業的科技現狀與任務—西南地區木材工業的現狀與發展模式
1 西南地區木材工業的現狀與發展模式
西南地區,轄云南、四川、重慶、貴州、西藏五省/市,占國土面積的24.1%;林地面積達1700萬hm2,林木蓄積量達31億m3,樂章那全國總量的1/3。
自1998年以來,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家林業局“十一五”規劃亦明確提出:人造板制造業的重點發展區域,應分布在東南沿海、華北、華東和東北。此后的幾年間,云貴川的木材工業發生了嚴重萎縮,大量企業關閉、封存或轉讓。
1.1 行業現狀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云南省的木材工業產品結構被迫做出大幅調整。云南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云南省人造板產量僅87.47萬m3 ,其中,鋸材、膠合板的產量大幅下降,而以小徑材、加工剩余物為原料的中密度纖維板(MDF)、刨花板、細木工板、集成材等,產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總體上,通過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成套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改進國產成套中小型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以及云南木材加工企業的資本重組,全省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企業,基本完成了股份合作,兼并、承包、租賃、拍賣等方式的改制;同時,省外、國外資本的進入,也使得云南省木材工業的行業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 木材原料,特別是新生的闊葉樹材資源增長乏力,曾經風行的邊貿木材也已近絕境;
2) 產業和生產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如刨花板生產企業,平均規模<1萬m3/a;
3) 原料、成品的運輸成本、生產成本高;
4) 深加工水平低。進入市場的大多為鋸材和人造板素板等初級產品,而家具等深加工產品幾乎都由外省倒流;
5) 管理水平低,缺乏打造品牌的能力和手段;
6) 企業經濟效益差,資金匱乏,無力實現再發展或投入研發。
盡管如此,云南省仍規劃到2010年,全省木材工業的總產值要達到83.4億元;2020年達到140.2億元。
1.1.2 四川
四川省的木材加工業亦曾受到重創。但近幾年,由于國棟建材、升達林業、新福屋木業、恒希木業、吉象木業、南充-達州-巴中-宜賓的中/高密度纖維板產業帶,以及成都、重慶等地的木材防腐、機械制造等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使四川的木材工業得到一定恢復。尤其是家具產業發展較快,基本實現了本地素材本地加工升值。
四川省林業產業發展綱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人造板產量要達到100萬m3 (含恢復生產40萬m3 )。但據報道,2008年上半年,四川省的人造板生產能力累計已達252.6萬m3 。預計到2010年,全國人造板生產能力有望突破500萬m3,
1.1.3 其他省區
重慶市的重慶木綜廠早已關閉,但以生產各種實木日用品的“譚木匠”,卻很活躍。
貴州省的木材工業一直不發達,全省現有人造板年產量僅20萬 左右。盡管這些年大量種植用材林,特別是種植增值較大的闊葉樹材,及大量竹林,但其加工業的產值,僅為貴州林業總產值的22%左右,林業產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政府曾打算建立貴州林產加工中試基地,以適應科技支撐的需要,但尚面臨資金問題。政府亦曾規劃,到2010年,貴州的人造板生產能力要達到185萬m3/a。
西藏地區共有木材加工企業5家,主要分布在林芝地區,年產鋸材約10萬 。但因大部分木材原料的材質較差、運距遠、價格高,加之加工設備老化,故產品成本高,企業虧損嚴重。
綜上所述,西南地區木材工業的現狀可以歸納為:
1) 木材工業的地位得不到認定,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關系尚待進一步理順;
2) 木質原料短缺,但竹材和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并有較大量的闊葉樹材資源;
3) 技術含量高的增值產品少;
4) 產業和企業的規模小,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
5) 資金不足,企業再發展能力不夠;
6) 缺乏研發投入,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1.2 發展規模
由于西南地區大部分的原料木材,直接來自于生態環境敏感地帶,因此,西南地區的木材工業更需早日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云南省及時提出《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意見》在全省首批100家工業循環經濟發展試點企業中,有50余家木材加工企業被納入云南省《2005至2007年云南省推進工藝企業清潔生產行動計劃》。目前,這些企業正接受“能耗審計”等政府的監管。
以人造板、建筑、房地產、建材等為主業的四川國棟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投資近10億元,建設了先進的木質/秸稈人造板生產線,將環境保護、農業剩余物利用、清潔生產與企業的發展有機低結合起來。2005年,國棟公司牽頭舉辦了“中國四川循環經濟理論研討會”,目前,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六部委發布的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大型試點企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