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準備:明確需求與物料就緒
圖紙分析:解讀設計圖紙,明確焊接件的尺寸公差、材質要求(如 Q235 鋼、304 不銹鋼)、焊接接頭形式(對接、角接、搭接)及強度標準(如承受載荷大小),避免加工偏差。
材料采購與檢驗:根據圖紙采購母材(鋼板、鋼管等)和焊接材料(焊條、焊絲、保護氣體),進場時檢查材料規格(如鋼板厚度、焊絲直徑)、質量證明文件,必要時抽樣檢測(如母材力學性能試驗)。
設備與工具準備:調試焊接設備(如電弧焊機、氬弧焊機)、切割設備(等離子切割機、激光切割機),準備工裝夾具(用于固定工件)、測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直角尺),確保設備精度達標。
關鍵工序自動化改造
下料環節:用數控等離子切割機、激光切割機替代人工氣割,數控設備下料精度高(誤差≤±0.1mm)、速度快(比人工快 3-5 倍),且可連續批量加工,減少人工測量和調整時間。
焊接環節:對批量、重復性高的焊縫(如直縫、環縫),采用自動焊接設備(如直縫埋弧焊機、環縫自動焊機),或引入焊接機器人。機器人焊接速度比人工快 2-3 倍,且可 24 小時連續作業,同時減少焊道返修率。
焊后處理環節:用自動清渣機、打磨機器人替代人工敲渣、打磨,自動設備處理效率比人工高 4-6 倍,且表面質量更均勻。
設備維護預防性管理
建立設備 “日常點檢 + 定期保養” 制度,例如每天開工前檢查焊機電纜、割炬噴嘴,每周清理設備內部灰塵,每月校準設備精度(如切割機的定位精度),避免因設備故障導致突發停機。
備用關鍵易損件(如焊槍噴嘴、電極頭、切割嘴),出現損壞時可快速更換,減少設備維修等待時間。
工裝夾具標準化
針對常用焊接件(如支架、法蘭),設計專用工裝夾具,實現零件 “快速定位、一鍵夾緊”,例如用氣動夾具替代手動螺栓夾緊,定位時間從 5 分鐘縮短至 1 分鐘,同時保證每次定位精度一致,減少返工。
采用 “模塊化夾具”,通過更換不同的定位塊,適配多種相似零件的加工,避免為每個零件單獨制作夾具,提高夾具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