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監測:及時發現異常
新生兒無法用語言表達不適,家長需通過 “觀察體征、記錄數據” 判斷健康狀況,重點監測以下指標:
1. 體溫監測
測量方式:優先選擇腋下測溫(、方便),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在寶寶腋窩中央,夾緊 5 分鐘,正常體溫為 36-37.2℃;避免口腔 / 肛門測溫(新生兒不配合,易損傷黏膜);
異常處理:
體溫>37.5℃:先減少衣物、降低室溫,1 小時后復測,若仍發熱(>38℃),需就醫(新生兒發熱可能提示感染,不可自行用藥);
體溫<36℃:立即用毛毯包裹寶寶保暖,喂溫奶(提升體溫),若體溫持續偏低,需就醫(可能提示保暖不足或疾?。?。
2. 排便與排尿監測
排便:
新生兒出生 24 小時內需排出 “胎便”(墨綠色、粘稠,無臭味),若 24 小時未排便,需就醫(排除腸道畸形);
母乳喂養寶寶:1-2 周內每天排便 2-5 次(黃色、糊狀),2 周后可能減少至每天 1 次或隔天 1 次(正常現象,因母乳吸收好);
配方奶喂養寶寶:每天排便 1-3 次(黃色、較稠);
異常情況:排便帶血(鮮紅色 / 黑色)、水樣便(每天>6 次)、(排便困難、大便干結,持續 2 天以上),需就醫。
排尿:
出生 24 小時內排尿 1-2 次(尿液偏黃,因胎尿濃縮),3 天后每天排尿 6-8 次(尿液清澈或淡黃色);
異常情況:24 小時排尿<3 次(可能提示喂養不足或脫水)、尿液持續深黃(可能提示黃疸加重),需就醫。
3. 黃疸監測
生理性黃疸:出生 2-3 天出現,4-6 天達到高峰,7-10 天消退(早產兒可能持續 2-4 周),表現為面部、眼白發黃,寶寶精神好、吃奶正常,無需特殊處理(可適當曬太陽,每天 10-15 分鐘,避免暴曬,保護眼睛和會陰部);
病理性黃疸:出生 24 小時內出現、持續超過 2 周(足月兒)/4 周(早產兒)、黃疸程度重(蔓延至軀干、四肢)、寶寶拒奶、嗜睡,需立即就醫(可能需藍光,避免膽紅素腦?。?。
沖調配方奶:嚴格按 “先水后粉” 比例
沖調濃度直接影響寶寶腸胃負擔,必須遵循奶粉包裝上的官方比例(不同品牌比例可能不同,如 “1 平勺奶粉配 30ml 溫水”),不可隨意增減奶粉量:
準備溫水:用手腕內側試溫(感覺溫熱不燙為宜,水溫約 40-50℃)—— 水溫過高會破壞奶粉中的營養成分(如益生菌、維生素),過低則導致奶粉溶解不充分,易結塊堵塞奶嘴,還可能引起寶寶。
加入溫水:先往后的奶瓶中倒入規定量的溫水(避免先加奶粉導致水量不足,濃度過高)。
添加奶粉:用奶粉自帶的勺子取粉,每勺需 “刮平”(用干凈的刀背或勺子邊緣輕輕刮去勺口多余的奶粉,避免壓實),按比例加入奶瓶中。
充分溶解:蓋緊奶瓶蓋,雙手握住奶瓶輕輕搖晃(順時針或上下輕柔搖晃,避免用力搖晃產生大量氣泡 —— 寶寶喝到氣泡易脹氣、吐奶),確保奶粉無結塊。
再次試溫:滴 1-2 滴奶液在手腕內側,確認溫度適宜后再給寶寶喂養。
喂養過程:觀察寶寶狀態,控制喂養速度
奶嘴充滿奶液:喂養時始終保持奶瓶傾斜,確保奶嘴內沒有空氣(若奶嘴一半是奶、一半是空氣,寶寶會吸入大量空氣,導致脹氣、打嗝)。
控制喂養速度:避免寶寶吃得太快(如奶嘴孔過大時,奶液會快速流出,寶寶易嗆奶),若發現寶寶吞咽過急、呼吸急促,可暫停喂養,輕拍寶寶背部,待其呼吸平穩后再繼續。
觀察寶寶反應:喂養中注意觀察寶寶的表情(如是否有皺眉、哭鬧,可能是溫度不適或姿勢不舒服)、吞咽情況(是否有嗆咳、吐奶),若寶寶出現面色發紫、劇烈咳嗽,需立即停止喂養,將寶寶豎抱,頭靠在媽媽肩上,輕拍背部排出異物。
按需喂養,不強迫:新生兒期(0-1 個月)通常每 2-3 小時喂養一次,每次喂養量約 30-60ml(具體量需根據寶寶的饑餓信號調整,如寶寶咂嘴、扭動身體、哭鬧時再喂),避免強迫寶寶喝完瓶中剩余的奶(過度喂養易導致寶寶腸胃負擔加重,引起肥胖或吐奶)。
喂養后處理:減少吐奶、脹氣,清潔器具
拍嗝排氣:喂養結束后,立即將寶寶豎抱起來,讓寶寶的頭靠在媽媽的肩膀上(用干凈的毛巾墊在寶寶下巴和媽媽肩膀之間,防止吐奶弄臟衣服),一只手托住寶寶的臀部,另一只手呈空心掌,從寶寶的腰部向上輕輕拍打背部(力度要輕柔,避免用力拍打),直到寶寶打出嗝來(通常需要 5-10 分鐘,若寶寶沒打嗝,可豎抱 20-30 分鐘再放下,避免立即平躺導致吐奶)。
清潔器具:喂養后及時清洗奶瓶、奶嘴(按 “喂養前清潔流程” 處理),不可將剩余的奶液留到下次喂養(奶液在室溫下放置超過 1 小時易滋生,即使冷藏,再次加熱也可能破壞營養,且增加感染風險)。
避免立即平躺或劇烈活動:喂養后不要馬上讓寶寶平躺,也不要搖晃、翻動寶寶(如換尿布可在喂養前進行,若喂養后需換尿布,動作要輕柔,避免抬高寶寶腿部),防止奶液反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