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設計模型
用于設計初期的方案推敲,多為抽象或簡化表達,側重空間關系探索,不追求細節還原。材質較靈活(如卡紙、泡沫、鐵絲),可快速修改。
例:設計師用泡沫塊搭建的建筑形態模型,用于測試樓棟布局對采光的影響。
關鍵設計原則
比例優先:任何情況下,比例準確性是模型的核心(錯誤比例會導致空間判斷偏差);
信息聚焦:根據用途篩選信息(營銷模型弱化管線,審批模型必須標注退紅線距離);
視覺易懂:用色彩、材質、高度差明確空間關系(如用虛線區分人車分流路線);
適配場景:售樓處模型需考慮客戶視角(高度 1.2-1.5 米,方便平視觀察),審批模型需便于標注數據(預留空白區域寫參數)。
與其他模型的區別
對比維度 方案概念模型 詳細設計模型(如施工圖模型) 營銷展示模型
目的 探索創意、溝通概念 還原設計細節,指導施工 展示終效果,吸引客戶
細節程度 極簡,省略非核心信息 高度還原(如門窗、管線) 精致逼真(材質、色彩貼近真實)
材料 低成本、易加工(卡紙、泡沫) 材料(如 ABS 板、金屬件) 高仿真材料(仿真石材、綠植)
迭代頻率 高頻修改(幾小時 / 次) 修改成本高,需嚴格按圖紙制作 基本不修改,固定展示
城市規劃模型的技術特點
尺度性
需嚴格遵循比例(如 1:10000、1:5000),確保要素間的空間關系與實際一致。例如 1:5000 的模型中,1 厘米代表實際 50 米,可準確測算 “兩個地塊的間距是否符合消防規范”。
系統性與關聯性
強調 “牽一發而動全身”—— 任何要素調整需聯動其他系統。例如:增加一條地鐵線路,需同步調整周邊地塊的容積率(地鐵站點周邊可適當提高開發強度),并測試對地面交通流量的分流效果。
動態適應性(現代模型)
結合數字技術的模型可實現 “參數化調整”:輸入人口增長數據,模型自動推演未來 10 年居住區的擴張范圍;調整產業政策,模擬就業崗位變化對交通流向的影響。
多維度整合
不僅包含空間信息,還可疊加社會、經濟數據(如通過數字模型關聯 “地塊房價”“人口密度”,點擊模型中某片區即可顯示 “該區域的平均收入與消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