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概念模型的核心是 “為創意服務”,流程靈活但需緊扣設計目標:
明確核心概念
先提煉方案的核心訴求(如 “如何解決場地高差”“如何實現人車分流”),模型需圍繞這一訴求展開,避免無意義的細節堆砌。
選擇表達語言
根據概念特性選擇形態、材料和比例:
若概念是 “流動性”,可用曲線造型 + 透明材料;
若概念是 “模塊化組合”,可用相同單元的幾何體塊拼接。
快速搭建與測試
先做小比例草圖或迷你原型,測試核心想法是否可行(如用黏土捏出大致形態),再放大制作。過程中鼓勵 “邊做邊改”,通過觸摸和觀察發現空間問題(如某處通道過窄)。
強化概念傳遞
用輔助手段突出核心(如用不同顏色標注重點區域,用箭頭指示流線),但避免過度裝飾 —— 概念模型的 “留白” 反而能引導觀者聚焦本質。
與其他模型的區別
對比維度 方案概念模型 詳細設計模型(如施工圖模型) 營銷展示模型
目的 探索創意、溝通概念 還原設計細節,指導施工 展示終效果,吸引客戶
細節程度 極簡,省略非核心信息 高度還原(如門窗、管線) 精致逼真(材質、色彩貼近真實)
材料 低成本、易加工(卡紙、泡沫) 材料(如 ABS 板、金屬件) 高仿真材料(仿真石材、綠植)
迭代頻率 高頻修改(幾小時 / 次) 修改成本高,需嚴格按圖紙制作 基本不修改,固定展示
城市規劃模型的核心功能
空間關系可視化
將文字、圖紙、數據中隱含的空間邏輯(如 “職住平衡”“產城融合”)轉化為可觸摸、可觀察的實體,幫助理解各要素(如居住區、商業區、公園)的位置與關聯。
例:通過模型直觀看到 “高鐵站與周邊商務區的距離是否合理”“城市主干道是否割裂了居住區與學?!?。
方案推演與優化
作為規劃方案的 “測試場”,通過調整模型要素(如拓寬道路、增加綠地),模擬不同規劃策略的效果,發現潛在問題。
例:在模型中移動工業區位置,測試其對城市下風區空氣質量的影響;調整公交站點分布,評估對居民出行效率的提升。
多方溝通與共識構建
打破專業壁壘,讓政府、設計師、公眾、企業等不同主體基于同一 “空間載體” 討論規劃,減少理解偏差。
例:在舊改項目中,用模型向居民展示 “拆遷范圍與新建安置房的位置關系”,比圖紙更易獲得認同。
城市發展預測
結合人口增長、經濟數據等,通過動態模型模擬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城市形態變化(如新區擴張、交通網絡延伸)。
按技術形態,還可分為:
靜態實體模型:傳統手工或 3D 打印制作的物理模型,固定呈現某一階段的規劃方案(如城市總體規劃實體沙盤)。
動態數字模型:基于 GIS(地理信息系統)、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術的虛擬模型,可通過計算機模擬人口流動、交通流量、生態變化等動態過程(如用數字模型模擬暴雨后城市內澇的擴散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