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設計模型
用于設計初期的方案推敲,多為抽象或簡化表達,側重空間關系探索,不追求細節還原。材質較靈活(如卡紙、泡沫、鐵絲),可快速修改。
例:設計師用泡沫塊搭建的建筑形態模型,用于測試樓棟布局對采光的影響。
按呈現形式分類
物理模型
以實體材料制作,具有觸感和視覺直觀性,是傳統營銷和展示的主流形式。
優勢:真實可觸,適合現場靜態展示;
局限:修改成本高,難以呈現動態信息(如日照變化)。
數字模型
通過軟件構建的虛擬模型,可結合技術實現交互和動態演示,是現代設計與數字化營銷的核心工具。
優勢:可靈活修改、支持 AR/VR 交互、能模擬光照 / 人流等動態數據;
常用工具:SketchUp(快速建模)、3ds Max(精細渲染)、Revit(BIM 全周期模型)、Lumion(實時景觀模擬)。
按比例分類
比例是模型設計的核心參數,需根據項目規模和展示需求確定:
大型社區 / 區域規劃:1:500 - 1:2000(側重整體布局,忽略細節);
中小型住宅 / 商業單體:1:100 - 1:300(平衡整體與局部,可呈現建筑形態和園林布局);
戶型 / 室內模型:1:20 - 1:50(突出空間細節,如家具尺寸、門窗位置)。
房地產模型設計是 “技術準確性” 與 “溝通表現力” 的結合 —— 既需還原項目數據,又要通過材質、色彩、技術手段讓受眾快速理解項目價值。不同類型的模型需匹配不同場景需求,而新技術的應用(如 3D 打印、VR)正讓模型從 “看” 向 “交互體驗” 進化,成為房地產全鏈條(設計 - 營銷 - 施工)的核心溝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