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合適的儲存容器:根據化工原料的特性選擇合適的儲存容器,如塑料桶、鐵桶、玻璃瓶等。對于具有腐蝕性的化工原料,應使用耐腐蝕的容器;對于易燃易爆的化工原料,儲存容器應具備良好的密封性和防靜電性能。
設置設施:儲存場所應配備必要的設施,如消防器材、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通風設備、報警裝置等。同時,應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禁止無關人員進入。
定期檢查維護:定期對儲存的化工原料進行檢查,查看包裝是否完好,有無泄漏、變質等情況。對儲存設施和設備也應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其正常運行。
防止碰撞和摩擦:在裝卸和運輸過程中,應輕拿輕放,避免化工原料包裝受到碰撞、摩擦或擠壓,防止因包裝破損導致泄漏。
控制運輸溫度和濕度:對于一些對溫度、濕度敏感的化工原料,運輸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控溫、保濕措施,如使用冷藏車、保溫車或采取防潮措施等。
應急處理準備:運輸人員應了解所運輸化工原料的危險特性和應急處理方法,一旦發生泄漏、火災等事故,應能夠迅速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如疏散人員、設置警戒區域、進行泄漏處理等,并及時報告相關部門。
人員疏散與防護
疏散人員:按照預定的疏散路線,組織泄漏區域及可能受影響區域的人員迅速撤離到地帶。在疏散過程中,要確保人員的,避免出現恐慌和擁擠踩踏等事故。
人員防護:應急救援人員必須穿戴相應的防護裝備,如防護服、防毒面具、防護手套、防護鞋等,確保自身后再進入泄漏現場進行處理。對于不同類型的化工原料,需要選擇合適的防護裝備,例如,處理強酸強堿泄漏時,要使用耐酸堿的防護用品;處理有毒氣體泄漏時,要使用能有效過濾相應毒氣的防毒面具。
現場清理與恢復
清洗現場:泄漏物處理完畢后,應對泄漏現場進行徹底的清洗,消除殘留的化工原料和污染物。清洗用水應經過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避免對水體造成污染。對于受污染的土壤,也需要根據污染程度進行相應的處理,如進行土壤置換、化學修復等。
恢復生產:在確保現場和環境符合要求后,對因泄漏事故而停止運行的設備、設施進行檢查和修復,經調試合格后,逐步恢復正常生產。同時,對整個應急處理過程進行總結和評估,分析事故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完善應急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