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的發展源遠流長。早期,工業設計主要圍繞產品的實用性展開。隨著時代的演進,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工藝美術運動興起,開始注重產品的藝術美感與手工藝品質。之后,包豪斯學院的成立,提出 “藝術與技術新統一” 的理念,強調功能主義,為現代工業設計奠定了基礎。在二戰后,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工業設計迎來黃金時期,設計師們將設計與市場緊密結合,如雷蒙?羅維等一批先驅,其設計作品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到了當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工業設計不斷融合新技術、新理念,如可持續設計、體驗設計等,朝著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方向邁進。從初的單純功能考量,到如今兼顧環保、情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工業設計的發展反映了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需求。
材料與工藝在工業設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的材料具有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決定了產品的質感、強度、耐用性等特性。金屬材料堅固耐用,常用于制造機械產品;塑料材料可塑性強、成本較低,廣泛應用于日常用品;木材則給人自然溫暖的感覺,常用于家具設計。隨著科技發展,新型材料不斷涌現,如碳纖維、可降解材料等,為工業設計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精湛的工藝能將設計理念完美呈現。從傳統的鑄造、鍛造、沖壓工藝,到現代的 3D 打印、激光切割等先進工藝,每一種工藝都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設計師需根據產品的設計需求,合理選擇材料與工藝,以實現產品的性能和外觀效果。
產品外觀設計遵循一套嚴謹的流程與方法。首先是市場調研與分析,設計師需要了解目標市場、消費者需求、競爭對手產品特點等信息,明確設計方向與定位。例如,在設計一款新型智能手表時,需調研不同年齡段消費者對手表功能、外觀的偏好,以及市場上現有智能手表的設計優缺點。
接著進入創意構思階段,設計師運用頭腦風暴、草圖繪制等方法,提出多種設計概念與方案。這個階段注重思維的發散性,盡可能多地探索不同的造型、色彩、材料組合方式,為后續篩選與優化提供豐富素材。
然后對創意方案進行篩選與評估,從可行性、美觀性、成本效益、品牌契合度等多方面進行考量,選出潛力的方案。之后進入詳細設計階段,運用 3D 建模軟件等工具,對選定方案進行建模,細化產品外觀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尺寸、比例、表面處理等。
后制作樣機,通過實物模型檢驗設計效果,進行后的調整與完善,確保產品外觀設計能夠順利轉化為實際產品,滿足市場需求與用戶期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械設備外觀設計風格經歷了顯著的演變。早期的機械設備注重實用性,外觀設計較為粗糙、笨重,以滿足基本的生產需求為主。工業革命時期,機械制造技術的進步使得設備開始追求一定的標準化與秩序感,外觀多采用直線條和簡單的幾何形狀,呈現出樸素、硬朗的風格。到了 20 世紀,隨著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興起,機械設備外觀設計更加注重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強調簡潔、。設計上大量運用金屬材質,展現出科技感與工業質感,如一些經典的發動機設計,外觀簡潔流暢,突出機械結構的美感。進入當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審美觀念的多元化,機械設備外觀設計風格更加豐富多樣。一方面,延續簡潔現代風格的同時,融入了更多人性化設計元素,如采用柔和的邊角處理、增加操作界面的親和力等;另一方面,一些機械設備開始借鑒消費電子產品的設計風格,追求時尚、精致的外觀,以提升企業形象和產品競爭力,如一些高端數控機床的外觀設計,造型優美,色彩搭配協調,展現出高端科技產品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