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連環畫開始迅速發展,但稱呼上不統一,南方稱為公仔書、菩薩書、傍傍書,北方多稱為小人書。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封神榜》《岳傳》的連環畫書,題名上有“連環圖畫”,這是次用“連環圖畫”作為正式名稱,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后改為“連環畫”。從1920年代開始,連環畫多出版成64開本,這種形式成為此后連環畫的主要開本。由于舞臺戲劇越來越受到民眾的喜愛,連環畫開始描孽舞臺場面和故事。受到有聲電影的影響,添加人物對白的“口白”開始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上文下圖的腳本構圖形式。這一時期城的作品有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由廣小人書的繪畫生動,民國以來逐漸發展成全民的讀物。
1978年后,中國的建設開始恢復,連環畫也迎來了第二個繁榮期。以1982年為例,全年共出版連環畫作品2100余種,單本印量10萬冊,相當于1960年代印量的20倍。這期間連環畫題材更為廣泛,各國文學改編的連環畫層出不窮。在形式上除了小人書經久不衰,許多16開的連環畫書籍也大量出現,彩色畫幅的作品有些也十分精美,收入對于創作人才的培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連環畫專業,連續招生10年,于1990年撤銷。1985年,中國連環畫出版社成立,這是以畫種分工成立的國營專業出版社。
年畫連環畫
年畫連環畫屬年畫的一種,它以年畫的形式印刷,并供張貼之用,但內容都取自連環畫,經過有序組合后成為一組敘事完整的畫面,兼具連環畫的故事性、連續性和年畫的渲染性、吉慶性,深受群眾喜愛。其多為四條屏、八條屏,也有十二條屏者。早期的這類作品以木刻雕版套印的形式出現,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等地都有過印制,清末民初出現了絲網版與石印版印制品,其內容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或戲曲故事,如《西廂記》《封神榜》《三國》《濟公》等,這些畫都是以重彩工筆人物畫的形式出現的。解放后,其內容范圍有所寬泛,如賀友直的《李雙雙》《小二黑結婚》《婚姻法成全了兩對好夫妻》,趙宏本、錢笑呆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程十發的《寓言故事》《列寧和爐匠》,劉旦宅的《木蘭從軍》,劉繼卣的《鬧天宮》,王叔暉的《桃花扇》,董天野的《白娘子與許仙》《火焰山》,羅盤的《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吳少云的《孟姜女》,張令濤、胡若佛的《獵虎圖》,徐燕蓀的《岳飛》,任率英的《桃花扇》,墨浪的《牛郎織女》,房紹青的《杜十娘》,張碧梧的《秋翁遇仙記》,馮國琳的《海瑞背纖》等精品之作都改印過連環畫。其既有傳統取材,又有新式表現,還有國外內容,既豐富了年畫內涵,又使連環畫得以更廣泛傳播,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形勢的發展。當年出版這類作品多的是上海新美術出版社和人民美術出版社。“文革”期間,年畫連環畫換成了清一色的樣板戲劇照。由于年畫一年一換的特點,使之極不易保存,所以這類年畫作品現代已很難見到了。
中國印刷術的演變:
雕版印刷發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為傳統中國圖書制作生產重要方式。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種顏色,稱為“單印”;若將規格完全一樣的幾塊版面,分別在不同的部位著上不同的顏色,重復迭印,就可產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稱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書,就稱為“套印本”,是中國古代特色的彩色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用銅鑄或木造成一個個獨立的字體,再拼成版面印刷(圖4《御制數理精蘊》),乾隆皇帝將宮中以木活字印刷的書稱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術,在清末傳入中國,因有快速、價廉的優點,很快地通行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