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的組成
部分:全國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依法公開的監管信息;
第二部分:金融機構(包括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對企業的信貸評價信息;
第三部分:企業相關的互聯網信息;
第四部分:新聞單位、主流媒體對企業的評價信息;
第五部分:企業經營信息;
第六部分:市場反饋信息(包括消費者、上下游企業及員工等主體實名提交的評價信息)。
第三方的全國征信中心以及各區域分支機構,為申請征信的企業提供征信服務。
一、采集企業信用信息,見證信息載體原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征信管理辦法對每條信用信息,載體的原件見證,核實,協助企業發覺一切有價值的信用信息,讓每條信息都發揮出正能量;
二、對信息逐條審核、入檔。征信中心通過在線審核,發出公函,派專人等方式,到信息原發布單位進行核實,經過查詢的信息才可以入檔,參與信用分值計算;
三、征信結果接收全社會公開監督。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指南,為商務交易提供重要參考;
四、供社會免費查詢。
加強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通過征信機構強大的征信數據庫,收錄工商登記、信貸記錄、納稅記錄、合同履約、民事司法判決、產品質量、身份證明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綜合反映企業或個人的信用狀況。可以按照不同的監管和調控需要,對信貸市場、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進行、深入的統計和分析,統計出不同地區、不同金融機構、不同行業和各類機構、人群的負債、壞賬水平等。
企業如果信用不良會有什么后果?
企業信用報告主要用于商業銀行信貸審批和貸后管理,也用于政府部門評獎、評優、招標或財政補貼等許多活動中。在經過企業的授權同意后,商業銀行、政府部門都可以查詢該企業的信用報告,了解其信用狀況。
如果企業征信不良的話,商務合作、開拓市場、政府投標等企業經營活動都很難開展,因為信用是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
作為合法經營者,對企業負責也是對國家負責,守法經營,不再失信,才能給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共建“誠信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