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上門服務,打針換藥
衛健委不斷鼓勵支持
“互聯網+護理服務”成為新風尚
這一段時間,“患者網上預約,護士上門服務,打針換藥”這一現象成為了一種風尚,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蘇等地區甚至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需要仔細探討一番。
那么,“護士上門服務”這一現象是怎么發展來的呢?
2019年2月,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部分省市積極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鼓勵醫療機構對互聯網+護理工作進行探索。
2020年12月14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重大戰略部署,增加護理服務供給,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國家衛健委再一次下達互聯網+護理服務相關文件指示,在完善管理制度、防控執業風險、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3年7月28日,湖南省衛健委下發了《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的文件,其中第12條就明確指出:要擴大“互聯網+護理服務”。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依法合規積極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結合實際派出本機構符合條件的注冊護士為出院患者、生命終末期患者或居家行動不便老年人等提供專業、便捷的上門護理服務。進一步擴大“互聯網+護理服務”覆蓋面,逐步增加“互聯網+護理服務”醫療機構數量和上門護理服務項目數量,惠及更多人群。
目前家庭醫生簽約實行分類簽約、差異化簽約,給普通人群設計了一般健康管理和公共衛生的服務包,針對65歲及上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產婦、殘疾人、結核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高血壓和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等重點對象群體分類制定了相應服務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會根據實際和需求出臺“定制”的個性化服務包,所以它的本質還是轄區內針對特殊人群的護理服務。
對于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行動不便者或者老年群體,需要家庭醫生提供上門服務,所以只有對家庭醫生簽約制實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做好專業服務。這需要擴大上門護理項目,同時需要增加家庭醫生人數。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醫生提升的上門護理服務,是提升居民醫療健康保證的關鍵一環。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大力以科技技術來提升服務效率,并在吸引更多醫務人員加入家庭醫生行列中后,去提供更多的優質的上門護理服務,確保居民擁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 休息 按病情而定,注意勞逸結合,保證睡眠,避免過度緊張及勞累,適量活動,有心、腦、腎功能障礙患者須臥床休息。 飲食 適當控制鈉鹽攝入,每天限攝取5克;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飲食;多吃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肥胖者應節制飲食;禁煙酒。 飲食 飲食的控制和調節是糖尿病的基本措施。目的是減輕胰島負擔,有利胰島功能恢復。飲食應根據病情、身高、體重、勞動強度和有無并發癥等因素調節。在飲食控制同時需要掌握患者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