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由蟲體及從頭部長出的子座組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3-8mm,表面深棕黃色至黃棕色,有環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單生,細長圓杜形,長4-7cm,直徑約3mm;求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頭部與柄無明顯區別;質柔韌,斷面類白色。氣微腥,味淡。
冬蟲夏草是中國特有的中藥材,它與人參、鹿茸并列為三大補品,中國古代中醫藥典籍中都有記載。始載于《本草從新》,據載:“冬蟲夏草,四川嘉定府所產者,云南、貴州所產者次之。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本草綱目拾遺》云:“出四川江油縣化坪,夏為草冬為蟲”。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成書的《本草備要》中也有冬蟲夏覃的論述:“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
子實體:子座一年生,棍棒狀,新鮮時革質,無特殊氣味,基部淺黃色,中部黃褐色,頂部黑褐色,內部白色,干后木栓質,外部灰褐色至黑褐色,光滑至略粗糙,內部白色,長可達6厘米,直徑可達2毫米。子座:子座菌絲無色,厚壁,頻繁分隔,偶爾分枝,規則排列,直徑通常為3-6微米,有時膨脹可達12微米。
正宗的冬蟲夏草從其生長環境來分有兩種,高原草甸的草原蟲草和高海拔陰山峽谷的高山蟲草,由于生長環境和土質的差異,它們在色澤和形態方面有些許區別,草原蟲草為土黃色,蟲體肥大,肉質松軟;高山蟲草為黑褐色,蟲體飽滿結實。因草原地域遼闊,是主產地,市面流行多為此品種。而高山蟲草源稀少,但古醫書記載的多是這種。從營養成分說,兩者差不多,但無論哪種都是以天然本質為貴,一旦染色或受污染,就失去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