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的比較和理解,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兩者概念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工業設計概念并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它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進行調整的。ICSID(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曾多次組織全球的專家對工業設計進行過定義。而產品設計,因為相對來說是一個用途極廣、專業性和術語性不夠強的一個概念,所以對于它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下面筆者列出一些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說法。 百度百科對產品設計的解釋:“工業設計師通過對用戶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習慣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認知,進行產品的功能、性能、形式、價格和使用環境的定位,結合材料、技術、結構、工藝、形態、色彩、表面處理、裝飾和成本等因素,從社會的、經濟的和技術的角度進行創意設計,在企業生產管理中保證設計質量實現的前提下,達到顧客需求和企業效益的完美統一,將原料的形態改變為更有價值的形態。”它包括了消費產品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商用機器設計等諸多方面。
在自主品牌時代,設計將成為商業策略的一部分,設計策略將成為企業策略的重要部分(但對于設計策略能否成為企業戰略的一部分,尚不得而知,這需要實踐去檢驗)。設計也許能夠在這一時期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如的網上售書模式。決策型工業設計師將在這一階段涌現出來。 由于為時尚早,我們對這種策略型的工業設計認識上不可能十分清晰。但是有些趨勢我們是可以估計出來的。一是,產品形象識別成為可能,每個品牌都要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個性也將體現在企業的所有產品家族成員中;其二是,設計的對象會有所拓寬。中國傳統向來重有形之物,輕無形之事。事與物同等重要,縮小而言,產品和服務一樣值得重視。企業不光銷售產品,還銷售服務。既然有產品設計,為何沒有服務設計?無形之事將成為未來的設計的重要對象。再將目光向遠眺望,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也不是沒有可能。其三是,設計方法上將更加強調團隊合作,團隊成員將來自更廣闊的領域,如哲學家、心理學家、材料專家、軟件專家等等(此即Philips Design所謂的“High Design”)。 這一設計模式的口號是:“設計創造品牌和體驗”。
借著制造業中心形成的東風,正好實現工業設計重心從教育界到產業界的轉移。隨著制造業的發展,這種轉移是必然要發生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日本,大企業工業設計部門的工業設計師具有的實踐水平;其次是自由設計師(即工業設計公司內的設計師和個人設計師);高校只是提供工業設計師苗子。我們要為這種轉移作好充分地準備,對工業設計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要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分析。 工業設計產業核心力量是:工業設計公司和企業內設計部門。盡管目前的大陸大規模的工業設計公司屈指可數,盡管有實力和眼光設立設計部門的企業尚不多見,隨著制造業的深入發展,企業經營模式的逐步升級,這兩股產業的核心力量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如果從產業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甚至可以把模型手板業、模具制造業都納入到工業設計產業中來,因為這兩個行業是由工業設計行業直接策動的。另有部分自由的個體工業設計師,也是工業設計產業的力量之一。
機械設備設計不僅僅在功能和工藝方面對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提醒我們對于人機工程學的重視,工人需要在冰冷的工廠中感受到人文的關懷,設備是否直觀易用易維護,是否符合人機工程學,是否有良好的使用舒適度,是否能保障工人的。除此之外,產品能否和周邊系統充分整合也是工業設備的進化方向,機械設備不僅僅能提升效率,還可節省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