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培訓(戶外拓展)的概念源于1941年的英國,英文名為Outward Bound,意為投向外界未知旅程,迎接挑戰。有些中文使用國也翻譯為"外展訓練"。
野外拓展訓練是提高企業生產力的新型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法的前提是:體驗先于學識,同時,學識與意義來自參加者的體驗。每個參加者的體驗都是獨特的,因為這個學習過程運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是由參加者自己去發現、歸納體驗過程中提供的知識。
當時的英國正處于二戰時期,當時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潛艇襲擊,許多海員葬身海底。
人們從生還者身上發現,他們并不一定都是體能的人,但卻都是求生意志頑強的人。于是Kurt Hahn 等人創辦了Salem School(沙拉姆海上訓練學校),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觸礁后的生存技巧。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訓練形式的內涵迅速擴大,技法越來越豐富,隨后Hahn將已在德國、英國各地成立的學校整合,創辦了Outward Bound School。
戰爭結束后,拓展的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逐漸被推廣開來。1961年,Josh Miner,一位曾為Hahn工作的培訓師,將拓展培訓介紹到美國,創辦了Colorado Outward Bound School。由此,拓展培訓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起來,訓練對象由海員擴大到軍人、學生、工商業人員等群體。訓練目標也由單純體能、生存技能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
市場現狀
拓展訓練培訓在整個市場中,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就目前來看,和拓展培訓發生競爭主要有:特色旅游、軍旅培訓、商務休閑、企業內訓、素質教育等。旅游是一個發展相對成熟的行業,但是旅游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門檻低,利潤低,使用紅海藍海理論來分析,顯然,傳統的旅游行業已經處于紅海狀態,不值得再投資、再投入這個行業。拓展培訓公司又結合旅游的形式,開展旅游拓展培訓的形式。市場中很多旅游公司,也推出了拓展培訓和旅游相結合的特色旅游,在旅游的同時,穿插一兩個業余級別的拓展培訓項目。軍事拓展培訓是結合了軍事體驗和拓展培訓兩者優點的一種新型體驗式培訓方式,大都和軍訓、打造紀律性團隊和強調執行力有關。其他的幾個,我們不再贅述,基本上是和特色旅游同樣的道理,它們都是結合了拓展培訓的一些特點。
拓展訓練培訓在這種市場的推動下,慢慢的都或多或少與以往的拓展培訓組織方式不太一樣了,甚至還有的拓展培訓機構和自由拓展師過于遷就客戶,把拓展培訓做成了游戲或是簡單的項目累加,讓客戶高興之后達不到培訓的效果,把培訓變成了旅游,終影響了拓展培訓在企業培訓中的認可度越來越低。只有認認真真,發揚“術業有專攻”的精神,踏踏實實的把培訓做好,把事業做大,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做出效果是拓展培訓機構需要不斷努力的。
面臨社會機構和企業機構不斷要求創新的壓力下,在2012年之后的3年左右,拓展培訓必將發生大的變革,體驗式培訓不是旅游和游戲,也不是單一軍訓和說教,而是向體驗提升方向發展。
水上項目,沙盤模擬課程和ERP管理軟件的不斷完善,逐漸填補了拓展培訓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的空白,以一種全新的體驗式培訓形式進入企業培訓體系,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此種培訓方式,在未來幾年內必將成為企業中高層培訓的課程。
水上拓展訓練項目:
訓練項目:賽龍舟
訓練項目:扎筏泅渡
訓練項目:皮劃艇漂流
訓練項目:團隊捕魚競賽
訓練項目:水上漂
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中,產品個性化與產品批量生產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
一般而言,只有標準化的產品才能形成批量,而標準化是必然以犧牲個性化為代價的。而體驗理論替代了這一理論,提出了大批量生產個性化產品的概念。體驗理論的理想特征是:在這里,學習是一個過程,學習者是這一過程的“產品”,因為當學習過程結束的時候,記憶將長久保存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學習者愿意為這類體驗支付相關時間與費用,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既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