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是無鱗魚,對環境要求嚴格,對許多敏感,必須保持養殖環境優良,水質良好,減少病害。 [8]
嚴格清塘:無論是新、舊池塘,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清塘。老池塘應清除過多淤泥,保留底泥10厘米左右,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底泥平整。選擇晴好天氣,采取干法清塘,每畝使用生石灰150千克,均勻撒入池底后,用鋤耙勻,使池底泥土與生石灰充分混合,以便徹底殺滅池中病原體、寄生蟲等。 [8]
適時注水:清塘7~10天后,池底經過充分曝曬,殺滅各種病原體后,注入優質養殖用水,進水口必須設置相應目數的篩絹進行水體過濾,防止野雜魚、敵害生物及蟲卵進入池內。初次注水80厘米左右,放入小魚蝦進行試水,確保后,可將池水加至2米以上,準備放養黃顙魚種。 [8]
施足基肥:魚種放養前,根據池塘水體情況,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按每畝150~200千克用量施用發酵腐熟過的有機糞肥,全池均勻潑灑,以培育水體浮游生物。
黃顙魚屬小型魚類,生長速度較一般魚類慢,因此要注意科學放養。
提早放養:適當延長養殖周期,提高養殖產量。黃顙魚放養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各地氣溫不同,只有氣溫條件允許,水溫穩定在10℃左右,才可放養,以人為延長生長時間。
魚種優質:市場上黃顙魚品種較多,如瓦氏黃顙魚、江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等,還有近年繁育的全雄黃顙魚。無論何種品種,放養時必須要求出自正規的黃顙魚良種繁殖場,盡量選擇人工繁育的優良魚種,既可保證品種的純度和生長速度,也可提高成活率。
規格宜大:魚種規格大,體質相對較好,生長相對較快,因此市場上大規格黃顙魚種頗受歡迎。一般要求個體規格在10~15厘米,體重15~35克為宜,盡量放養30克/尾以上的大規格魚種。四是密度合理。魚種的放養密度,必須根據養殖條件、養殖方式、餌料供應、魚種規格和管理水平等情況靈活掌握,力求適當,放養過少則魚池利用率不高,效益不明顯;放養過多則生長緩慢,病害多發。若主養黃顙魚,一般每畝可放養15~35克/尾的魚種2500~5000尾,規格較大時可適當稀放,同時可搭配鰱、鳙魚種200尾左右,調節水質。如果采用混養模式,可以將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殖池內,每畝可套養30克/尾以上的黃顙魚100~150尾。魚種入池前使用5%食鹽水溶液浸體10~15分鐘,防止將病原體等有害生物帶入池塘。
黃顙魚富含銅元素
除了磷元素,黃顙魚還富含銅這種元素。銅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人體每天都要攝入各種微量元素,銅是人體不能缺少的金屬元素之一。成年人體內,1千克體重中,銅含量大約為1.4 mg~2.1 mg;血液中銅的含量約為1.0 mg~1.5 mg。這一數量雖小,但它對于維持身體健康和器官的正常運行卻不可缺少。所以說,日常吃些黃顙魚恰好就補充了人體對銅的需求量,還不用擔心過量食用銅。
黃顙魚的毒性近年來還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實驗表明黃顙魚的魚骨并不含對人體產生理化活性的有毒成分,并推測之前出現的“黃顙魚中毒”情況有極大可能是因為在被刺傷之后并未進行徹底地,傷口中引入了造成了發炎的后果,如果是這個原因,那么在與黃顙魚接觸時也要格外注意不要被其咬傷,黃顙魚生性兇猛,還是肉食動物,牙齒極為鋒利。當然,在事情未出定論之前還是要謹慎為先,在處理黃顙魚的時候要盡量避免被黃顙魚刺傷咬傷,一旦出現意外情況要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