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國無傳統食用習慣的以下物品: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離的成分;原有結構發生改變的食品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它與普通食品原料的區別在于“是否有傳統食用習慣”。自2005年新食品原料“罌粟籽油脂”獲批以來,目前已有116種,在今年,亦有包括趕黃草在內的四種原料獲批。
除益生菌外,新食品原料涉及了國內以及國際市場上近年來熱度頗高的一些原料,包括GABA、奇亞籽、茶葉茶氨酸、巴西莓、β-葡聚糖、瑪咖、菊粉、CBP在內的熱門品種,都已經或開始在食品行業發光發熱,被大量應用到各類產品中,而也有一些相對冷門的原料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的開發利用。
傳統的咖啡講究的是咖啡的種類、調配方法,如今在這個速度和效率至上的時代,人們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口味,新的喝法。如麥斯威爾咖啡就創造出了咖啡奶茶,巧克力咖啡,奶特咖啡,香草咖啡等新口味。在這個速溶的時代,咖啡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香濃的口味;我們要的,是一種感覺,我們會瘋狂地沉浸在那種感覺中。也許那只是街角的一個不起眼的門臉,也許它的咖啡并不是那么好喝,但是,我們迷戀那兒的空氣、光線、聲音,忘記時間地沉浸在那里,在一群跟自己一樣的人當中,也許繼續一個人,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男的,女的,開朗的,憂郁的,一群來的,孤自獨坐的,抽煙的,喝濃咖啡的,或者根本不喝咖啡的。我們憑感覺找到彼此,憑盯著屋角或咖啡杯的眼神找到彼此。就算你望著窗外,卻未必在看什么...我看著你,我知道,我和你不一樣,和所有的人不一樣,現實主義者會來咖啡館,但不會屬于這里,更不會一直坐到打烊,自己把椅子放到桌子上才走。咖啡館跟現在這個詞無緣,于是所有異想天開的人就全找到了這里。
在公元15世紀以前,咖啡的種植和生產一直為阿拉伯人所壟斷。當時主要被使用在醫學和宗教上,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15世紀初開始有文獻記載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時期融入宗教儀式中,同時也出現在民間做為日常飲品。因伊斯蘭教嚴禁飲酒,因此咖啡成為當時很重要的社交飲品。
咖啡樹原產于非洲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高原地區。據說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后,變得非常興奮活潑,進而發現了咖啡。還有說法稱是因野火偶然燒毀了一片咖啡林,燒烤咖啡的香味引起周圍居民注意。
咖啡的味道有濃淡之分,所以,不能像喝茶或可樂一樣,連續喝三、四杯,而以正式的咖啡杯的份量剛好。普通喝咖啡以80-100cc為適量,有時候若想連續喝三、四杯,這時就要將咖啡的濃度沖淡,或加入大量的牛奶,不過仍然要考慮到生理上需求的程度,來加減咖啡的濃度,也就是不要造成膩或惡心的感覺,而在糖份的調配上也不妨多些變化,使咖啡更具美味。趁熱喝是品美味咖啡的必要條件,即使是在夏季的大熱天中飲熱咖啡,也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