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護工程設計中應包括支護體系選型、圍護結構的承載力、變形計算、場地內外土體穩定性、降水要求、挖土要求、監測內容等,應注意避免“工況”和計算內容之間可能出現的“漏項”,從而導致基坑失誤。在施工過程中,尤其在軟土地區中施工時,應該認真研究合理安排好挖土的方法,以及支撐與挖土的配合,將會顯著地減少基坑變形和基坑支護事故的發生。
基坑支護工程造價較高,但又是臨時性工程,一般不愿投入較多資金。可是,一旦出現事故,處理十分困難,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往往十分嚴重。
基坑支護工程施工周期長,從開挖到完成地面以下的全部隱蔽工程,常需經歷多次降雨、周邊堆載、振動、施工不當等許多不利條件,其度的隨機性較大,事故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
施工圖
3.1施工平面圖、剖斷面圖、節點大樣圖以及監測點平面布置圖等圖紙必須齊全,表述清晰,前后一致;
3.2平面布置合理,周圍環境圖是否清晰、明了;
3.3剖面選擇要有代表性,要考慮工程地質剖面的變化、開挖深度變化、建筑結構平面布置形式、周圍環境情況等因素綜合確定;
3.4剖面及節點清晰、準確,與計算書一致;
3.5監測平面布置合理,監測的內容、數量、頻率、警戒值等合規范和工程實際情況,
3.6監測點布置具有代表性,對周圍建筑物、構筑物、地下管線等的監測要求必須滿足要求;
3.7圖紙總說明內容齊全;編制依據、正確。
巖土設計時周邊環境考慮要點
1)擬建建筑物與周邊建筑物、構筑物的距離、周邊建筑物基礎形式、結構形式、建造年代、現有狀況的描述及對基坑影響程度的分析;
2)周邊道路的距離;管線的管型、管徑、距離、深埋等;河流分布、邊坡狀態或完整性及可能對基坑的影響、自然地坪村高的描述等及對基坑影響程度的分析;
3)基坑開挖對重點建筑物、構筑物、管線影響的分析。
一、巖土工程設計前的準備工作
1、收集擬建場地及周邊地形圖及控制點坐標參數;
2、收集擬建場地及周邊建筑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3、收集擬建場地的平面布置圖和基礎設計圖;
4、收集擬建場地地上、地下線路及各種管線布置圖;
5、與業主一起踏勘現場,熟悉現場初步溝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