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革,促進了藝術思想的碰撞、滲透和衍生,也促進了印章藝術的繁榮和轉型。在社會文化環境適合的土壤中及石質印材的大量發現和使用下,一些失意文人、書畫家紛紛介入印章創作的領域,他們以自己的學識和對印學內涵的不同見解,在汲取前人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地將自己的情感及書法、繪畫的某些因素注入創作之中,使方寸天地中呈現出氣象萬千、五彩繽紛的新面貌,并由此而產生出浙、皖諸家流派,流派間的相互滲透,又將印章藝術從一個高峰推向另一個高峰。
明清文人對印章藝術的貢獻:一、把印章從過去單純實用的藩籬中解放出來,使它不但能實用,而且又能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品種供人賞析;二、打破前人印章模式化的束縛,引入“印從書出”的理論,達到刀筆互見的藝術效果;三、將古璽、漢印的殘缺美(古代金屬印章因風剝雨蝕出現的筆畫殘缺,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引入創作之中,增強了印章的藝術感染力;四、以印材為載體,輸入對人生的感悟、志向,增加了印章內容的文化含金量;五、提升了石質印材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現在市場上,一塊較好的田黃石、雞血石,售價在幾萬元至數十萬元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