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為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落實《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根據《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20〕1號)等文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經批準,我校2020年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中國人民大學強基計劃”),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后備人才。
一、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
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紀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強烈的專業興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來從事專業相關領域工作;高度認同我校“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和“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的人才培養目標;綜合素質或基礎學科拔尖,具有相應專業所需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符合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報名條件的高中畢業生。
在我校安排強基計劃招生的省份,滿足以上報名條件的考生均可報名。考生可登錄報名系統查看我校強基計劃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
報考我校強基計劃的考生不能兼報其他高校強基計劃。
二、招生專業及招生計劃招生專業名稱
招生計劃
選考科目要求
招生省份
哲學
30
不限選考科目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云南、陜西
漢語言文學
(古文字學方向)
30
不限選考科目
歷史學
30
不限選考科目
注: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歷史學在非高考改革省份僅招收文科生,哲學文理兼招;各招生省份具體投放的招生專業以報名系統內信息為準。
三、報名方式與選拔程序
(一)報名時間和辦法
考生可于5月10日12:00至5月30日12:00登錄中國人民大學強基計劃報名平臺(網址:https://bm..cn/jcxkzs/sch/10002),按照招生簡章及系統提示完成網上報名。
考生報名時,可在我校強基計劃投放該省相應科類的招生專業范圍內,填報不超過3個專業志愿,并填寫是否服從專業志愿調劑。
(二)考生參加統一高考
(三)入圍校測辦法
7月下旬確定入圍校測名單,入圍校測的考生登錄報名平臺,下載《測試指南》并按時參加后續考核環節。
我校依據考生高考成績(不含任何政策加分),分科類按不超過分省招生計劃數的4倍確定各省入圍校測考核考生名單(末位同分均入圍)并公示入圍標準。入圍考生高考成績(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不得低于所在省(區、市)批本科錄取控制分數線。對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參照該省份確定的部分特殊類型相應錄取控制分數線執行。
(四)校測考核
8月4日前舉行校測考核,含專業測試和體育測試,測試具體時間、地點、各專業測試形式、成績折算辦法以《測試指南》為準。(學校考核工作方案可能視北京疫情防控情況作出相應調整,屆時將另行通知。)
1.專業測試考查考生綜合素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以及專業相關領域學習興趣、發展潛力等,考生綜合素質檔案將作為參考材料使用。考核形式為筆試和面試,考查范圍不限于中學教學大綱。面試采取專家、考生“雙隨機”抽簽的方式,測試全程錄音錄像。
2.原則上所有入圍校測的考生均須參加體育測試,測試項目為肺活量、立定跳遠、50米跑。
(五)錄取辦法
1.綜合成績構成
綜合成績中,高考成績(不含任何政策加分)占85%,校測成績占15%。校測成績=筆試成績+面試成績。體育測試成績將作為錄取時同分比較的優先條件之一。
2.確定錄取名單
學校按照綜合成績優先、遵循專業志愿的原則,由高到低順次確定強基計劃預錄取名單。所有專業志愿都無法滿足的考生,如果服從專業調劑,將調劑到生源所在省份招生計劃尚未完成的專業;所有專業志愿都無法滿足又不服從調劑的考生,不予預錄。若考生綜合成績相同,則依次比較校測成績、高考成績(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體育測試成績。
學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按招生計劃審定強基計劃預錄取名單,并報各省級招辦審核,辦理錄取手續。8月5日前確定錄取名單并公示錄取標準。被正式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后續高考志愿錄取;未被錄取的考生可正常參加本省(區、市)后續各批次高考志愿錄取。
四、總體培養方案
學校強基計劃與學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緊密銜接,堅持“植根鑄魂、德才兼修,強基固本、博學深究,興趣主導、創新引領”的人才培養理念,實施“寬厚基礎、學科復合、科教融合、大師引領、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培養機制和培養過程的開放性、研究性、國際性、挑戰性和個性化。致力于培養具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扎實學識和能力、深刻思想和寬廣視野、長遠眼光和創新思維,能夠潛心學術,關注重大科學和人類發展問題,能夠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做出貢獻的杰出人才。培養方案要點如下:
(一)采用通專結合、本碩博有機銜接的課程體系。通識教育強化思想引領和核心素養、核心能力培養;專業教育強調寬厚基礎、扎實能力,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設置課程和培養環節,突出學習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發展趨勢,提供豐富的特色選修課程,并在高年級打通研究生課程學習,學生在學術導師組的指導下,依據其個性化特征和發展規劃構建個性化培養方案,實施學分制管理。
(二)配備國內外高水平師資,實行導師制。選聘校內外秀的師資承擔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聘請高水平國際師資開設全英文國際化前沿課程和講座。在培養過程注重大師引領,實施學術導師組和學術導師相結合的學業發展指導制度,同時通過新生研討課、學術研討班、學業導師、學術講座、科研實踐、大師工作室等具體舉措促進師生互動,引導和指導學生學業發展。
(三)設立研究性學習平臺,學生常態化參加研究性學習。每個強基計劃專業平行開設若干研討(研讀)班,營造研究性、自主性、開放性、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學生應根據興趣持續跟蹤參加一個研討(研讀)班。
(四)依托學校高水平科研平臺,實施科教融合培養。依托各相關學科領域的重大科研項目團隊、科研機構和平臺,開展學術研討班、學生進科研項目(實驗室)、學生進產學研項目,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研究為目標,在科研團隊指導下,按照學習和研究有機融合的方式,開展科研實踐,實施漸進式學術訓練。學校為學生參與校內、國內和國際科研計劃提供經費資助。
(五)搭建國際化培養平臺,培養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學校和學院利用現有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并不斷開拓新的國際合作伙伴,學校和學院選聘高水平國際專家為學生國際學習、研究、交流提供指導,通過派往合作學校和機構交流學習、組織考察交流、推薦申報國家和機構國際學習獎學金、依托國際小學期聘請國際師資開設系列前沿課程等方式和途徑,為強基計劃學生搭建的國際學習交流平臺。學校為學生出國交流交換提供資助。
(六)實施科學動態的考核和進出機制。為落實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理念和強基計劃目標要求,各專業實施動態考核與進出機制。
1.動態考核機制
(1)原則上各專業每學年考核一次,部分專業根據專業特點和培養規律第二學年開始考核。
(2)由考核小組依據學業成績、課外研學情況、綜合素養、學術導師意見、學生學習規劃和學習意愿等方面實施綜合考核,考核重點關注學生學術志向、相關領域學術潛力、綜合發展能力。
2.動態退出機制
(1)學生入校后原則上不轉專業;達不到考核標準的,應退出強基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