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裝是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大生產開始以后出現的,而國內職業裝的真正興起是改革開放以后。***初,很多人還不理解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服裝品類,以至于現在還常常出現很多客戶把職業裝與"職場服裝"概念混淆的情況。
職業裝不是時裝。職業裝是根據職業性質、企業制度要求而使用的有特定含義與功能的服裝(正因為如此,它才有理由從眾多類別的服裝劃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職業裝的******功能是保障勞動者的健康和對勞動者實行保護,許多工種的職業裝有特定的技術參數和嚴格的檢測程序,在設計生產上有一定的制約要求。
職業裝基本等同于制服,這里面又有很詳細的劃分標準。比如特殊行業的"特種功能服裝"就是職業裝中比較強調特殊功能性的,帶動了技術角度的進步。而從中國加入世貿以后,職業裝的細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一方面,這與企業視覺識別系統被引進中國有關,很多企業把職業裝束放到提升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的高度;另一方面,職業裝的生產加工也慢慢開始轉向支撐品牌企業的角色了,變成男裝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2003年起,職業裝也開始強調加入元素了。因為市場一旦形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需求。歸根結底,可以總結為"由觀念的轉變帶動了這一產業的三個提高"。觀念的改變,是指職業裝之于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的意義來講的,以前中國近代小手工業者,也都有特殊行當的自身著裝要求,那時的小手工業沒有形成規模,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場團體",除了士兵這個特殊團體之外,不需要有標識性的服裝來分辨他們的身份,直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帶來了鐵路工人、船員等等,才將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裝的概念和形式帶給國人。而職業裝真正得到重視,是改革開放以后,行業的細分和各種形式的企業、組織機構、團體紛紛建立,國內也有人開始有了職業裝設計這方面的意識。而從1998年******屆職業裝博覽會開始,"職業裝"變成了一個新的經濟亮點,甚至聯動了一個"亮片"---如設計師王新元建立了職業公司;設計師劉洋曾和北京兆龍飯店合作開酒店職業裝發布秀……職業裝越來越多地進入民眾的視野,讓人不禁感慨---原來工作還可以穿成這樣!
隨著觀念的轉變,漸漸地引起了三方面的提升,從而使這條特殊的產業鏈,慢慢豐滿集聚起來。
******個層次的提升是消費量的提升---量的提升意味市場的迅速擴大,市場的擴大又反過來繼續影響和推動需求的增加。各行各業都開始提出了自己的職業著裝要求。
第二個層次是消費質量的提升---這其中的"質量"包括"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技術質量是從功能角度說的,甚至可以說,職業裝的興起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功能面料的紡織技術進步。"藝術質量"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歸根結底又是生活方式的體現,以前通過穿著者身上的職業裝,我們只能看出其"做什么"的社會角色,而當下職業裝,則要求還要能看出"怎么做"---即工作方式的表達,這里面要求設計中富含一種體現穿著者禮儀、態度、行為方式的元素。
第三個層次是品牌建設帶來的附加值的提升。在大產業環境提出重視品牌貢獻率的今天,一部分職業裝企業也開始要求走"品牌之路",甚至像時裝那樣開起了職業裝專賣的加盟連鎖店。這種品牌的力量難說不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