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是生活在半封閉的巢穴系統中的群體生物,在黑暗的巢穴系統中自成一體,有人戲稱它為“黑暗中的居民”。這個巢穴系統要與外界發生聯系,并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空氣中的氧氣,而把群體呼吸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巢外。白蟻巢穴系統的特點是二氧化碳含量特別高,比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數十倍到上百倍。
科學家還發現了一些在膜翅目社會性昆蟲中參與等級分化和生殖分工相關的基因家族在白蟻中也表現出了相似的特性。發現一些像卵黃蛋白原、保幼之類的調控因子,它們在白蟻的不同等級中的表達有顯著的差異。同樣的基因表達差異也存在于其他社會性昆蟲的等級調控中。
長翅型或有翅型:體軀骨化,黃、褐或黑色,有兩對發達的翅。每年4-6月是其分飛高峰期,特別是在春夏雨后悶熱時,大量長翅繁殖蟻從蟻巢中飛出,在離巢不遠處的建筑物附近低飛,飛行時間很短,這種現象稱為婚飛或群飛(分群)。不是婚飛中的所有個體都能成雙建立新群,當它們大量飛出時,常被各種鳥類、捕食性昆蟲或其他動物吃掉,往往只有其中的少數能夠幸存下來,但盡管是少數,也足以維持其種族繁衍,并造成對木質建筑物的危害的了,王后躺在王室中可是專門"生育"的,到一定時期又有成蟲出飛建立新的群體。
白蟻(termite,white ant),亦稱蟲尉。白蟻是自然環境中存在的能夠降解木質纖維素的昆蟲之一,隸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網翅總目,是一種半變態完全社會性昆蟲。地球陸地2/3面積上有白蟻分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各大洲中僅南極洲尚未發現白蟻活動的痕跡。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凈初級生產量占到陸地生態系統的50-60%。白蟻巢群中具有多種不同品級的個體,各品級白蟻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白蟻的品級包括繁殖蟻、兵蟻、工蟻和若蟻,繁殖蟻又有原始型繁殖蟻和補充型繁殖蟻之分。原始型繁殖蟻是從母巢中分飛出來的長翅型繁殖蟻,后配對脫翅建立巢群,當巢內原始蟻王蟻后衰老或死亡后,補充型繁殖蟻就會補充或替代有蟻王蟻后進行繁殖以保持巢群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