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行綠色安葬方式。在農村火化區,要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加大執法工作力度,依法治理“裝棺二次葬”。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由傳統墓葬向花葬、樹葬、草坪葬等環保葬法轉變。要研究制定倡導、鼓勵、扶持新葬法的政策,因地制宜推廣新葬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殯葬改革初期提倡的花圈、簡單遺體告別等寄托哀思的形式,已不適合群眾的“胃口”。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資源的銳減和環境的惡化,引發了殯葬業的一場以解決遺體處理與人類生存環境為核心內容的嶄新革命,倡導低碳祭祀、綠色殯葬成為我國殯葬業的轉變方向。所謂綠色殯葬,廣義的定義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設施設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殯葬、生態、資源和提高殯葬綜合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殯葬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殯葬模式。而狹義的綠色殯葬是指按照環境保護的理念,即推行殯葬改革,減少資源消耗,減低并控制污染排放。綠色殯葬方式的不斷豐富,是人民思想的進步,更是人民對殯葬文化的全新認識,提升了整個社會對殯葬文化的認識高度。
殯葬改革就是要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跨越發展為目標,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和特征,深刻闡明殯葬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堅持殯葬改革不動搖,促進殯葬事業發展不停步,提高殯葬服務水平不放松。一是建設服務殯葬。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提高殯葬服務質量,不斷拓展服務項目,創新服務方式,實施服務品牌戰略,增加社會認同感和滿意度。二是建設綠色殯葬。綠色殯葬是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引伸出來的,綠色環保低碳模式是殯葬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要逐步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摒棄殯葬陳規陋習,徹底消滅“白色消費”。三是建設文化殯葬。宣傳中國百姓的傳統美德,繼承和發展殯葬文化,用網上祭奠、家庭追思等形式更好地發揮滲透力,逐步上升到滿足群眾的心理寄托和精神需求的高度。四是建設創新殯葬。加大研發力度,加強火化焚燒、遺體防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殯葬技術創新,在推進現代殯葬進程中充分發揮各種創新的支撐作用。五是建設和諧殯葬。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公平正義,加大政府公共財政保障力度,實現殯葬改革由行政命令到政策獎補的轉變,達到殯葬服務均等化。
禁止在下列地區建造墳墓: (一)耕地、林地; (二)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區; (三)水庫及河流堤壩附近和水源保護區; (四)鐵路、公路主干線兩側。 前款規定區域內現有的墳墓,除受國家保護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應當限期遷移或者深埋,不留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