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美術創造和限定演員的表演空間并為舞臺調度提供必要的表演區組合和支點。古希臘戲劇、中國古代戲曲、日本能樂和16世紀莎士比亞戲劇演出中,舞臺上一般都不設布景,演員的上下場口也是基本固定的。當時演員的動作空間與建筑空間是重合在一起的。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舞臺上出現了透視布景后,演員的動作空間開始受到布景的限定。19世紀箱式布景的出現,限定性就愈為突出。進入20世紀以來,傳統鏡框式舞臺被沖破,并出現多種形式的演出場所,甚至走向咖啡館、街頭廣場。從而在新的條件下使動作空間和建筑空間重合起來。
這是一個當今舞臺美術工作者常常談到的話題,任何藝術的創新,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存在能否為觀眾所接受的問題。有著堅硬外殼的傳統舞臺的創新,更要駕馭“度”和觀賞者的欣賞口味及欣賞習慣之間的關系。創新的定位應該建立在自身藝術特性的基礎之上,尋找不雷同于其他藝術,并且富有表現力的創造手段,使自己的舞臺設計特色鮮明,更強烈。舞美設計樣式不同,手法各異,但共同遵循的原則,是努力創造盡可能大的自由空間。
前沿橫簾幕是大幕前上臺口上的橫幕,用作舞臺上沿,擋住觀眾對舞臺前沿上空的視線柱,起裝飾美化舞臺的作用。 前沿橫簾幕與大幕形成配套,因而襯托了大幕,前沿橫簾幕也稱會標幕,可要根據不同的會議、演出,自如更換標語。 前沿幕(又稱會標幕)---是舞臺兩側和上空的幕布,起到掩蓋觀眾對舞臺側和上空的視線,是為觀眾對舞臺美感設計的,同時增強了觀眾對舞臺的立體感,類型有升降式、固定式、實物陳列式等 橫側幕----是舞臺兩側和上空的幕布,起到掩蓋觀眾對舞臺側和上空的視線,是為觀眾對舞臺美感設計的,同時增強了觀眾對舞臺的立體感,類型有升降式、固定式、實物陳列式等。
舞臺美術本身是布景、燈光、化妝、服裝等諸多造型因素的綜合體,它們之間既有分工,又相互關聯,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一般來說布景、燈光擔負著表現戲劇環境的作用,服裝、化妝擔負著表現人物的作用。燈光直接渲染人物,布景間接表現人物,人物塑造有時也間接表現環境。所以現代舞臺美術雖然可以區別出布景、燈光、服裝、化妝等,但塑造戲劇環境與人物的全部任務是由舞臺美術綜合體共同承擔的。它是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