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海鮮池與前廳各樓層和廚部之間能緊密配合,順利完成酒店每日營業任務,現制定《海鮮池管理制度》如下:
1、上班時間:海鮮池人員的上班時間為上午9:00,下午4:20,值班人員為上午8:00,下午4:00至10:00。
2、進貨記錄:每日值班人員在收貨過程中應確保貨物質量、數量及斤兩,嚴禁有徇私舞弊的行為發生,認真做好進貨記錄以備檢查。
3、餐前通報:開餐前及時向各樓層主管通報當日海鮮到貨與存貨情況。
4、接聽電話:在接聽電話時應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回答準確迅速。
5、對客服務:熱情禮貌地回答客人關于河海鮮的提問,快速準確稱量客人指定的河海鮮產品,滿足客人的需求。
6、海鮮傳遞:在開餐期間,每位海鮮池的員工應根據海鮮組長的要求和電腦小票信息記錄及時快速準確將所點的海鮮送至指定地點。
7、常養殖:A了解海、河鮮的生活習性,積累海、河鮮的養殖知識。B在養殖過程中,如發現有海鮮有不明原因的疾病,或非正常死亡,海鮮組長應及時記錄并向上一級領導匯報情況。C如因失職造成河海鮮死亡,當事人按售價賠償,其上級負領導責任。
利用魚池的基面種竹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庭院式生產方式。所謂“養魚種竹千倍利”的農諺道出了竹基魚塘的效益不錯。其環境效益也很好。
在我國具備養魚和種竹環境的地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養魚基面種竹的習慣。由于歷史的原因竹基魚塘也曾一度消失過。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竹子的綜合利用、竹筍又是深受群眾歡迎的食品,竹制工藝品和竹筍又可換取外匯,經濟效益提高,竹基魚塘在珠江三角洲及有的丘林山區就有恢復并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新鮮的嫩筍殼對直接投喂草食性魚類,而老的部分也可用于漚制發酵肥料養魚。
定期攪動底泥。攪動底泥可促進底質不斷分解,間接控制水質變化。一般每10天-15天攪動一次,每次攪動面積不少于水體面積的1/3,且以晴天中午攪動效果,但悶熱、氣壓低的天氣時勿攪動。
用增氧機增氧。精養池塘應配備專門的增氧機,其中以葉輪式,開機增氧可使水體對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發有毒氣體,注意在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陰雨連綿天氣半夜開,每次開機時間為1小時-4小時。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2時-3時開機增氧,有浮頭危險時也可開機增氧。
適當追施化肥。適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適當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狀態,供魚食用,同時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體的營養鹽,并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從而改良水質。因此,夏秋季施肥應以化肥為主,少施有機肥,一般在水質清瘦的池塘中,每畝每次施尿素2.5千克,過磷酸鈣5千克,每隔5天-7天施一次,若要施有機肥,必須充分發酵后,采用少最多次的辦法。
漁池養鴨,是利用成魚池和二齡魚種池進行魚鴨混養的。一般在不增加飼料、肥料的條件下,每667平方米水面可多產魚100~250千克,增產15%~35%,還可多產鴨蛋和鴨肉。其飼養管理技術如下。
1.選擇合適水面。水面一般選用面積667平方米以上,水深1.5~2米以上的成魚池和二齡魚種池,選適合的河溝、小型湖泊、水庫也可。對沙土埂、土質較松的池埂及新開挖魚池上的鴨圈池埂應修筑護坡。此外,一齡魚池一般不宜放鴨,還有稻田也不適合魚鴨混養。
2.選擇適宜方式。現階段實行魚鴨綜合經營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放牧式。即鴨群散放于池塘或湖泊水面,傍晚趕回鴨棚。這種方式有利于大水面魚類養殖,也可節省一部鴨飼料,但對魚增產效果不大。二是塘外養鴨。即在漁池附近建鴨棚,并設置水泥活動場、活動池,每天將活動場的鴨糞、殘余飼料沖洗到漁池中。這種方式便于鴨群集中管理,但不能充分發揮魚鴨共生互利的長處。三是魚鴨混養。即在漁池堤埂上建鴨棚,圍一部分池埂作活動場,把鴨直接放養在漁池上。這種方式能較好地發揮魚鴨共生互利的生態效應。農戶因地制宜地選擇好適宜的經營方式,可發揮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