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文化藝術”牌的工藝品,一直是中國饋贈禮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近幾年來的文化熱和藝術品市場的火爆,也帶火了此類產品的銷售。參展工藝品主要包括傳統工藝品和用新材料塑造新創意的現代工藝品。筆者發現,中低檔產品往往靠打價格戰和“短、平、快”的創意取勝,雖然緊跟潮流,但創意停留在表面功夫,缺少技術含量,易被模仿,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缺少固定客戶,很難做出特色,利潤低,生存能力差。工藝品憑借著高超的工藝、穩定的客戶群,生存比較穩定,主要通過商務、政務渠道銷售,但產品通常墨守傳統文化藝術,難以傳承和突破。
禮品重在“禮”,送禮人通過精美的外包裝、深厚的文化內涵或新奇的創意把“禮”傳達給收禮人。但是近幾年來送禮之風愈加盛行,人們往往比拼的是禮品的和貴重。禮品并不能送到人的心坎里。一方面送禮人很難達到送禮的目的,另一方面因為禮品不一定滿足需要,因而收禮人尷尬,禮品浪費。禮品行業普遍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各地禮品常常以當地名優土特產為主,很難分出優劣。禮品行業的生產和銷售方式都亟待改變。
有好的創意產品和生產方式,還需改變原有簡單直接的銷售方式。禮品行業本身的特點導致了禮品銷售除了零售,更多是靠與企業客戶進行合作。以往禮品行業講求靠關系拉客戶,過分依賴銷售團隊,反而容易因為人員流動影響企業銷售。越來越多的禮品商認識到品牌的建立對于企業長期競爭的重要性。讓客戶記住品牌而不是拉關系,借助品牌支撐,保持更穩定的發展。
不同的是,很多禮品商有好的產品,優先和強勢企業客戶合作。比如通過與車商合作,利用其客戶渠道,把車載設備作為配套產品賣給終端消費者;與金融機構合作,把辦公配套用品作為福利發放給員工;再有通過合作,把貼上合作企業標志的禮品作為企業本身產品和服務外的小禮品贈送給客戶等。一方面形成長期穩定的大量訂單,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免費的無形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