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大米的主要產區,食粥應是最普遍的事了,但特定的日子里習俗規定食粥,就又包含特殊的民俗意義。以上所講的正月半、正月晦、冬至日食豆粥并不是日常膳食,而是歲時風俗,正月半是祭禮已為土地神的老婦人;正月晦日赤豆粥是祭典高陽氏之子“窮子”‘冬至日食赤豆粥也是祭禮共工氏的“不才子”,祈求他不要為鬼為崇;實際上以后演化為佛教節日的“臘八粥”,也是從祭禮死后變為虐鬼、魍魎厲鬼的驚嚇小孩之鬼的顓項氏的三個兒子而蛻變過來的。節日食粥風俗的共同處都是為祭奠死人,祈求他們不要侵害活人。顯然喪儀中食糖粥風俗就是從古代有磁粥特殊祭禮和驅疫區俗演變過來的,其目的:一、假以祭奠死者之亡靈;二、送殯者可預防煞神的沖克。
近人以后,由于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近代殯葬制度的改革,如城市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參加殯儀者一般不參預喪事,從觀念上講其可能受死者煞神(俗稱“棺材煞”)“機會”不大,同時城市生活儀禮一般從簡,死后家屬很難按傳統熬一幾大鍋粥為客人洗邪,于是改用果糖三枚以及糖水一杯替代昔日的糖粥。
殯儀用糖和糖水是傳統祭禮儀禮中祭奠神靈與驅瘟疫民俗之變,只有上溯其歷史淵源才能分析出傳統文化中肉與靈之搏斗,以及古人是如何屈服于神靈之下的,至于今人殯儀中是否有新的發俗含義,大概也只能與古人彼此彼經吧。
